在当今的音乐行业里,充斥着许多看似热闹实则无奈的故事。小潘潘在地产公司活动中的经历便是其中一例。歌手在台上所面临的尴尬境遇,以及歌曲背后错综复杂的商业操作,都让人深思不已。
小潘潘的尴尬舞台经历
在地产公司的活动中,小潘潘边走边登台,却站在舞台的尽头,演唱效果不尽人意。这让人看到,像小潘潘这样的歌手在舞台上显得无奈,尽管经过艺术训练能完成歌唱,但舞台表现却欠佳。这或许是由于活动组织安排不当,未能提供适宜的舞台环境和设备,亦或是她自己在小型活动中有所懈怠。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表演缺乏感染力,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这并非小潘潘独有问题,也暴露了当前许多类似歌手在非专业舞台上的演出困境,他们难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小潘潘遇到的情况并非个例,众多歌手在台上都曾有过类似的遭遇。即便歌手自身技艺已相当精湛,现场表现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场地声学设计、音响设备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对演唱效果造成影响。以小潘潘为例,她在这舞台上几乎无法听清自己的歌声,这反映出商业活动中舞台搭建对音乐传播存在较大限制。
学猫叫的火爆与后续发展
《学猫叫》当年多么火爆,2018年4月上线,短短二十几日便迅速走红。一年后统计,音乐播放量高达73亿,小视频播放量更是达到38.5亿。这首歌的诞生过程也颇具趣味,小峰峰看到猫跳上桌子,仅用半小时便创作出这首歌。然而,这种高流量并未推动创作者或演唱者的进一步发展。小潘潘虽然名声在外,但似乎并未充分利用这首歌带来的价值。许多歌手都面临类似困境,一首爆红的歌曲,却无法让他们在音乐道路上持续进步,创作、商业包装和个人发展未能有效结合。
一首歌一旦流行起来,原作者未必是最大的赢家。《学猫叫》的原创者小潘潘,在歌曲走红后,付出了很多宣传推广的力气,比如和主播一起连麦演唱,粉丝总数达到了几万人,但似乎效果并不显著。这种现象与歌曲的传播途径和大众对原唱的忽视有关。
歌曲推广背后的故事
在歌曲推广领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辛勤付出。杨俊龙为了推广那些默默无闻歌手的新歌,不辞辛劳地从早到晚,通过QQ与站长们沟通交流,拉近关系,有时甚至亲自邀请他们外出饮酒,恳请他们将新歌推荐至显眼位置。这反映出在音乐推广渠道主要依赖网站论坛的年代,从业者们所经历的艰难与无奈。当时,他们缺乏便捷高效的推广途径,只能依靠人力一步步完成推广任务。
后来推广《学猫叫》还采用了独到的方法。杨俊龙让员工搜集手势舞领域的关键意见领袖名单,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大号,剪辑出精华片段,拼接成新视频。接着,他又让这些KOL同时进行复制和传播。这一连串动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歌曲的知名度。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一首歌曲的走红,往往离不开周密的策划和巨大的投入。
音乐产业的变化
杨俊龙发现,在100场演出中,有90场是由“中国好声音”的歌手出演。这一现象揭示了当时音乐产业被热门节目歌手所主导的舞台现状。热门选秀节目对音乐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占据了众多演出资源,使得其他歌手的演出机会受到挤压。这同样暴露出当时音乐产业生态的失衡,大量机会集中于少数人,严重破坏了音乐产业的多样性。
范筒说,现在创作歌曲的门槛降低了,只需写出两句让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即可。这反映出音乐创作从过去注重内涵转向了现在更追求流行度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使得音乐市场上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口水歌泛滥成灾,原创者的权益也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以小兔团队为例,即便他们的歌曲走红,也未能获得应有的版税分成。
歌曲热度的利用
某些歌曲的热度被发挥到了极致。比如,有的公司试图模仿《学猫叫》的成就,坦率地询问歌手是否可以再创作一首类似的作品。这反映出在音乐界,一旦某首歌取得成功,众多公司便纷纷效仿,试图按照这一模式进行复制。他们所看重的,是歌曲背后庞大的流量和商业价值,而非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创新能力。
抖音平台上《学猫叫》作为背景音乐的频率不断上升,小潘潘的手机几乎要被打爆了。这现象反映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推动歌曲热度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这些平台已经成为歌曲传播的关键战场,许多歌曲在抖音的助力下,传播速度加快,覆盖范围扩大,成为了当代音乐传播的一大新趋势。
原唱与走红的关系
《学猫叫》这首歌让我们看到,一首歌的走红并不总是原唱的功劳。业内人都清楚,在商业运作中,选用素人歌手或许更经济。原唱常常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而且随着歌曲的传播,各种翻唱和改编层出不穷,原唱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就像小峰峰看到朋友转发的那首《学猫叫》的化用版本,他虽然习以为常,但也反映出这种状况的普遍性。这种现象对整个音乐行业来说是个不利的信号,它不利于激发创作热情和尊重创作者。
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创作者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并把握歌曲的流行度?大家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同时也不妨为这篇文章点赞或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