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外头条》是创业邦推出的海外栏目,服务于广大创业人群,为她们提供专业、有启发性和实用性的海外讯息。
栏目通过分享优秀的行业热点文章,帮助创业者打开新思路,洞悉全球市场动向,掌握大企业背后的秘密。创业不应盲目,张开眼睛看世界,才能找到新景致。
点赞可能是互联网用户最普遍的行为,但实际上,这一Facebook首创的功能堪比互联网商业化的金手指。它让这一代科技大鳄步入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新阶段。
本期推介日本科技媒体Fast Company的一篇文章《Facebook的点赞按键怎么绑架2010年代的注意力》(How Facebook’s ‘Like’ Button Hijacked Our Attention and Broke the 2010s)。作者Christopher Zara。
2010年3月,“like(赞)”按钮渐次上线,很快成为博客、新闻网站和商业网页上的常规设置在线点赞,标志着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点赞功能像胶带一样把用户粘在一起,作者称之为“魔鬼般的小发明”。
它的魔鬼之处在于其万能性,不管是想夸耀、热络还是标记一下都可以通过点赞完成,化繁为简,人们的社交语言发生了嬗变,点赞渐渐从一种简单的在线抒发方法成为了近十年来的社交货币。
这一概念迅速传播到其他社交网路平台,YouTube、LinkedIn和微软纷纷仿效,甚至连当时与Facebook竞争最为激烈的Twitter最后也不得不向这个时代的术语投降。
用户们冒着曝露隐私的风险,也阻挡不了点赞的诱惑。
与Facebook一样经久不衰的是Instagram上双击图片送爱心的功能。作者讨教Instagram的产品主管,他说道,表情符号可能会被误会,留言评论须要说好多话,没有哪些比竖起大拇指更适宜快节奏的虚拟社交。
不过,随着“赞”成为评判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整整一代社交媒体用户通过获赞数来评判自我价值,常常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至争议和愤怒的内容。
当社交网络中的虚拟反馈影响到现实世界时,批评者越来越多。有学者强调,人们被剌激后形成多巴胺,更容易对此上瘾,整个奖励反馈系统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部。
如此说来,虽然点赞按键出现的本意并不坏,但在Facebook的商业模式下,它似乎有了不同的意义。像Facebook和Twitter这样早已构建了庞大业务的公司,必须不断提升领取针对性广告的能力。
作者称,点赞按键对广告商来说是天赐之物,对企业来说是生命线,对Facebook来说是未来的摇钱树。
与历史上其他功能相比,它在将日常社交互动游戏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产生一个复杂系统。用户点的赞留下了她们在网路世界的脚印,Facebook顺其自然地跟踪、分析用户行为和兴趣,利用这种信息销售广告挣钱。
仅上个季度,Facebook的广告销售额就超过170亿美元。“赞”支撑着整个系统,每一个“赞”都在帮助社交媒体公司勾勒每位消费者形象。
取消这一机制将妨碍社交媒体最初的赢利动机,没有一家公司乐意为此主动破坏自己的定位和跟踪能力。
为了有所应对在线点赞,这些公司或多或少做了些努力,尝试向用户隐藏公众信息,采取一种更“分散化的标准”。
比如Instagram虽不会完全取消“赞”,但用户只能看见自己获得的点赞数目。作者谈到,有一种理论觉得,这样可能会降低用户的参与度,至少让这些更保守的用户能自在地抒发自我,不再由于发布内容没有疗效而形成焦虑感。
话说回去,网络世界随时有被打破重建的可能。
10年前,我们无法想像人们对点赞的迷恋,10年后,新的社会货币方式显然将会出现,“赞”的力量和影响力会转移下去。唯一的相同点是,只要人们离不开社交平台,这些公司总有新办法控制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