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和淘宝、京东有什么区别?
拼多多打折。事实上,淘宝和京东也是这样做的。拼多多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首先,起步的业务类别不同,基因不同。
一个人从哪里开始赚到第一桶金,他的习惯性能力、思维方式和能力建设都会在这件事上不断巩固。
拼多多前十品类中,第一品类是食品。而淘宝在服装方面排名第一,尤其是女装。京东是怎么开始的?京东卖3C产品,后来扩展到家电,现在已经扩展到很多。
卖食品、卖衣服、卖电器是三个非常不同的业务,所以他们的能力建设、人群和频率也有很大的不同。
说起来,为什么说拼多多还是很强的呢?因为高频击败低频。
Tips三级火箭模式
一般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等)使用初级燃料直接推进物体,而火箭使用二级燃料,卫星放置在第三级。
对于火箭来说,一级燃料无法穿透大气层,所以需要利用一级燃料为自身创造势能,而四级会因为增加链接而变得无法通航。
在商业上,三级火箭经常被用来分析一个公司的降维打击:
第一级,水头流动,形成强大的势能。
第二个层次是沉淀某类用户的业务场景。
第三层次,完成商业闭环。
使用三级火箭模式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一个核心特点就是高频推低频。这就是为什么微信这么厉害的原因,因为它无疑是一个频率极高的东西。
回头看百度。在PC时代,搜索是一个绝对广谱、高频的应用。每个人都打开电脑,打开搜索。它每天使用五次,每次搜索三个 PV。这形成了百度的第一阶段火箭,可以有效推动无数业务,如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没有抖音那么高的频率,因为搜索是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才会查。百度的问题在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核心业务的频率并没有随着时代的使用而增加。所以在这样的信息场景下,推送肯定比搜索频繁,今日头条肯定比百度频繁。
为什么我们在分析拼多多的时候会说这么多?我想说,做大生意,有两点:
1.必须有自己的一级火箭。
2.频率越高越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食物比服装高频,比3C高频。拼多多用户能够如此迅速地“复现”,其实是因为他在这样的场景下选择了一个频率极高的品类——瓜子、零食和水果。
我们从这组用户黏度数据中分析原因。淘宝的用户粘性来自于长期的用户习惯,而拼多多的用户粘性来自于自身的业务特性。
>>第二,不同的用户档案有不同的行为。
我找到了一份2017拼多多扶贫年报。2017年,拼多多等一批贫困县帮助全国农民销售农产品183万吨,支持9亿个扶贫订单,支持730个国家。贫困县有4.8万家企业,年销售额增长超过300%。
我想对这个数字说什么?这是拼多多与淘宝、京东、用户的第二个区别。
我在建网站的时候做了一个用户画像:大明、奔奔、小贤。
通常,男人会买衬衫——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想要最有效率和成本效益的东西。
你会发现早期的电商公司都是大明用户。京东的3C和携程的机票和酒店都是标准产品。我直接得到我想要的。百度也服务大明,我知道我要什么,你帮我尽快找到。
典型的白痴是一个出去逛街买衣服的女孩——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想看看,看了十几家服装店,几百件衣服,最后买了一顶帽子。
第二代电商,包括后期的淘宝、美丽说、蘑菇街,都是为傻瓜用户服务的商品导购网站。服装等非标物品对愚蠢的用户影响特别大,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无法搜索。
一个典型的小用户没有需求,需要解闷,这就是娱乐流量。
腾讯的流量是给所有小仙用户的,也就是娱乐分流的效率很高。比如早期的QQ,有陌生人的链接,微信不断地破墙而出,连接不同的世界。所以腾讯在收入上本质上是一家游戏公司。
大明是百度流量,淘宝是傻流量,腾讯其实是小鲜流量,是娱乐流量。而这也是为什么京东、同程、艺龙等满足大明的电商早就获得了官方微信接入和入口,却没有有效输出微信流量的原因。
我在这里闲着,看个公众号导个游戏很靠谱,但是你突然要我买东西,感觉很奇怪,没有这个需求。
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可以吃掉腾讯小仙的流量。
小仙是一个没有需求的人。开京东超市、唯品会、京东生鲜、京东到家,只能默默退出。就算腾讯分流淘宝,开天猫、聚划算、天猫国际也是一样。没必要。
什么是拼多多?限时秒杀、品牌清仓、每日现金、现金签到、免费讨价还价。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我没有任何需求,什么都不想买,但突然得到这样的东西,我打开拼多多还能做点什么。
比如我用现金签到,第一天就给了4.5元。我非常开心。第二天给了1块钱,第三天给了几毛钱。6元以上,就可以在拼多多买到卷纸。连续签了三天后,我把拿到的钱买了带回家。我很高兴,对拼多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对小仙用户来说是真正的转化。
当时我把这个页面告诉京东的同事,他们拿出同一个页面告诉我,你看,我们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没有给钱。
但你知道吗?趣头条就是每天签到赚点钱,迅速发展了几千万用户。
张震(高融资本创始合伙人,拼多多早期投资人)评论了黄峥对人性的理解,我只是想知道这里说的人性是什么。
为什么拼多多不花两周时间就能获得100万微信用户?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微信逻辑的规则,如果他们下单,他们会默认关注。拼多多用原价一件,现价一分钱做了一堆东西,很快就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获得了百万用户。
在此之前,谁迅速获得了一百万用户?是徐虎生,是会员。2014年广电通很容易获得流量的时候,他做了两件事,拍美视频和直接刷广电通买用户。基本上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了第一轮投资人同意的百万用户。
当你有最快的方式获得用户时,毫不犹豫地去做,你必须相信市场的力量。拼多多在有机会廉价获取用户的时候,实施的非常彻底,但面对廉价获取用户的机会,京东这样财力雄厚的公司却没有这么做。
拼多多默认推荐绘图纸,因为它是一种高频消费产品。那个时候京东一开,也有采购,但都是碧螺春这种非常低频的东西,不可能靠打折低频产品造一级火箭。
根据企鹅智库的报道,可以看出京东是大明用户,淘宝是傻逼用户,拼多多把小鲜用户变成傻逼用户,然后让用户消费。
数据1:用户选择拼多多购物的原因中,44%的人认为加入熟人更容易。
这意味着什么,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想吃水果,我到底想吃什么,我拉哪个就吃哪个。这是典型的愚蠢用户。
淘宝只用人工智能持续推荐,但对傻瓜用户来说是更有效的推广。
图 2:24.8% 的人购买从未使用或见过的东西
这是团购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去以前没吃过的五星级酒店吃饭。
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之前,我一直认为大众点评的用户比美团多,但实际上美团的用户是美团的三倍。为什么?
因为评论用户的场景是我在附近,我想吃什么,有什么好吃的。美团场景就是在打折里找一个想吃的。
如果是在超市,拼多多是在哪个区域做的?事实上,它是一个特殊的折扣区。总会有人在这个领域选择他需要的东西。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
数据3:淘宝和京东93.1%的购物习惯来自直接搜索,然后根据销量和评价购买。
拼多多从秒杀、特价、清单、免单等领域进货。这就是典型的大明用户和笨用户的区别:
一种是我去超市在货架上挑选我想要的东西,甚至还要注明品牌和生产日期;另一种是进超市去打折区看看有没有打折的东西,从里面挑我需要的,没见过的。只需购买打折的东西并尝试一下。
>>第三,开店难度不同。
为了体验拼多多,我先在上面买东西,发现拼多多大大简化了购物流程。
因为淘宝是从PC时代发展而来的,所以PC时代的很多做法,在淘宝内部人士的心目中已经被合理化了。
比如每个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遇到想买的东西就加入购物车,周末比较后把购物车里的一些东西扔掉再买。这是淘宝的逻辑。
拼多多的逻辑是,不打团就没了,先交钱再进团。每一个小细节都是用户转化逻辑的不同。
然后我自己注册了一个拼多多商家,开了三分钟就开得这么快,一路上忘记截图了。
我们都知道在京东或天猫开店有多难。如果你不是大名鼎鼎,你甚至想都不敢想。基本上,您必须收取 5%-10% 的佣金。你基本上需要百度百科或者淘宝大学来指导你开店。. 基本上,你必须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在淘宝上开店。
所有这些都是先提交一堆信息,然后轮到你拥有一个店铺,先维护店铺信息,然后在下一轮轮到你维护一个产品信息。
但拼多多开店叫“送产品,送店”,逻辑完全不同。你不需要考虑开店,只要说你有东西要卖。我真的不知道卖什么,所以我卖了我的寄居蟹。
整个过程真的很小。
我维护一个价格,零售价由系统本身给出。比如我写25元,非拼单系统会自动标记为28.5元。然后我点击三下,生成了订单,也生成了店铺。
然后我把页面发给了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付了钱,然后我就发货了。从下载到完成我的第一个订单,只用了三分钟。
所以我当时就想到了一个场景。我们现在说的是拼多多VS京东,拼多多VS淘宝。事实上,拼多多将再次与美团一战。
为什么?因为美团打完千团大战后,核心业务是美团外卖,为很多小企业赋能。但美团对商家赋能的核心是这些商家被动接受美团流量,商家自身主动性有限。
但拼多多给了商家一个工具。比如水果店老板可能卖不出一盒桃子,就直接上来“送货送店”。2020拼多多讨价还价群最新微信群二维码。拼多多100元红包团。拼多多帮助群二维码。拼多多互助群。
在此之前,虽然这些老板也扫描二维码,建立客户群,但他们没有工具来维护它们。但是,如果你能下单、甩货,其实就是给了每一个街边店主一个主动维护和调动这些小商家的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比在美团等待被动下单更加主动。
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比如我订了花,是美团送的,我在拼多多上买了一个产品,却是京东送的。公司。
>>总结
这就是拼多多开店、卖货的逻辑。
电子商务是一种生死攸关的体验,但核心是三件事,获客、开店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