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朋友圈,生怕错过同学、亲戚、同事、老板的人生精彩片断,然后像审读一样,逐个点赞。
吃饭的时侯,打开抖音,看看热榜,看看推荐,看看自己关注的人有没有更新,更新了赶快点赞。
好不容易上了轻轨,有这么一会可以瞧瞧内容多的,看完了,赶紧点赞。
上班忙,没空刷手机,下班了回去,一看朋友圈里又更新了,而且明天的运动排行榜下来了,赶紧点赞。
打开软件,你会发觉每晚耗在手机上的时间是5-6个小时。出去正常的工作沟通,很多的时间都是阅读、看视频、消遣,你手臂最多的动作就是滑上滑下,然后逐个点赞。
你肯定以为“点赞”是自发的行为,是你对同事的反馈,是社交的须要,是对好内容的认可,你没想到的是,“点赞”是被社交媒体设计好的,他们让你上瘾了。
上世纪初,一个俄罗斯的生理学家,用小狗做实验,想要弄清消化系统的运作机制。反复多次的试验,让那位生理学家发觉:每次给小狗送吃的,都打开红灯、响起铃声,一段时间之后,只要看见红灯亮、铃声响,狗狗就开始分泌唾液。这个生理学家是巴甫洛夫,试验被称为“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证明了:一些不是出自本能的中性刺激物,如果伴随着某种条件,多次重复出现,就能造成条件反射。一个人的反应,经过多次重复剌激,就可以不经过脑部思索,直接作出条件反射。
现在好多的社交媒体,都会借助条件反射,比如我们刚刚提及的点赞行为,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社交媒体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点赞上瘾符合她们的商业目标:让用户形成依赖、养成习惯、上瘾,是互联网产品不可缺少的要素。
有人会感觉奇怪,我一个小小的点赞,总共耗费不到1秒钟,也不用投入金钱,社交媒体培养这些行为有哪些用?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下。
点赞功能最早出现,是为了节约时间。美国有个网站,叫“掘客”,这个网站没有编辑,通过用户自己挖掘各种信息。用户可以在成千上万的新闻中,挖掘出自己感兴趣的,挖掘的人也多,新闻被推送首页的概率就越高。当时的挖掘,就是点赞的雏型。
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出发,点赞可以节约大量的营运成本。以抖音为例,创作者每晚发布的视频上千万条,如果用专业的编辑逐字去看,再决定是否推荐,一天出来,光人工费抖音都支付不起,啥也别干了。更何况,编辑口味又不能与用户100%契合,编辑认为好,用户不买账。因此,通过用户自发的点赞,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质量高、用户爱看的内容获得推荐,对社交媒体来说,一举两得。
从内容创作者角度出发,点赞多了,会产生一种正向反馈。虽然有人说,社交软件下人人都是孤岛,但是孤岛也期盼他人的欣赏,你发一条朋友圈,几百个人点赞,谁能说你心情不是美美的?打开B站瞧瞧,很多视频就会打上“5000点赞”、“点赞暴涨”,来激励创作者,也吸引用户观看。
从单纯的用户角度出发,点赞可以节约时间。面对海量信息,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用户,根本没时间甄选,你直接推一篇点赞数最多的,我了解一下大多数人看哪些,我就跟随看哪些。此外,朋友圈总有一些社交型的人物,ta们发的动态,我不一定便捷评价,但是点赞,可以让对方晓得:我有关注你哦。
因此,不要小看点赞,它背后有大大的作用。那么社交媒体是怎么让用户点赞上瘾的?
美国学者尼尔·埃亚尔写过一本书,名叫《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书中阐明了好多让用户“上瘾”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原理,他给出了一个简练明了的上瘾模型: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我们来逐一剖析。
第一步是触发,引导用户去使用你的产品。
触发有外部触发、内部触发两种。外部触发可以按键设计完成,比如朋友圈里的点赞是心形设计、公众号点赞是伸开大拇哥、抖音和快手点赞是照亮红心,这种设计虽然是发出下一步行动的指令:点一下。用户会不会点?这就涉及内部触发:产品或则内容有没有掳获你。
你的同学分享了一段读书追忆,非常的亲情,点亮了你美好的校园顿时;有人分享了一篇质量很高的财经报告,你读了很受启发;抖音创作者发布了一个医治的轻音乐,快手有个人发了一段很土但很投入的街舞,这些让你倍感很轻松。遇到这种情形,通常你就会点赞。因为这种内容与你的情感、思想、记忆发生了关联,点赞让你感觉参与其中,这就是内部触发。
虽然有些点赞是社交类型,但大部分的点赞,还是代表你对某段话、某个人的认可。通过内部、外部的触发,点赞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入我们的生活。
第二步是行动。
触发提示用户下一步要干哪些,如果用户无动于衷,那么触发就没法生效,所谓的上瘾也谈不上了。行动须要动机和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福格博士觉得,人们的核心动机有三种:追求快乐、追求希望、追求认同。在心理学范畴里,赞赏别人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可以给别人和自己都带来快乐。打开朋友圈,看看同学的动态,发一个小小的红心,能给自己带来积极地暗示。
能力更不用说了,人人都具有点赞的能力。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觉社交媒体点赞的按键要么偏左、要么偏右,动动手指能够解决。目的只有一个,方便用户够得着。如果点赞置于最中间,有的用户可能会认为麻烦就不点了。如果你使用某个功能,花费的步骤越简单,你越爱使用。几乎用不到啥能力的点赞,自然就更容易让用户使用。
第三步是多变的酬赏。
用户行动过后,如果能够得到奖赏,尤其是不可预期的奖励,他一定会愈加乐意使用某功能。点赞,用户会得到哪些奖赏?
除了前面说的收获积极地心理暗示,点赞可以让用户认为参与其中,有代入感。这几年网路上推进的大事件,例如兽爷的《疫苗之王》,都是从点赞多、阅读量高开始引爆的,点赞代表认同的正义力量。此外,点赞是网路上孤单灵魂融于集体、寻找共鸣的标示。现代人生活在水泥围城里,渴望群体又担心群体,于是半夜的点赞就是她们对于集体的善意。点赞还可以抒发情绪。
现实中,我可能是个为了生计不得不996的怂货,但是见到拼多多职工的身亡,会引起我焦躁的愤怒和忧伤,在单位我忍气吞声,但是一个赞,代表我内心的渴求。点赞的背后,其实不仅仅是内容的认可,是用户自己的情绪释放,悲伤、高兴、愤怒、羡慕等等复杂的情结,都在一个赞里了。
因此,点赞可以获得社交上的奖励,让顾客、老板、朋友晓得我的存在,也可以获得流量上的奖励,抖音、快手就是以点赞来界定流量池,点赞越多代表关注越多,变现的机会就越高。最后,点赞还可以带来我们前面提及的自我奖赏,情绪、回忆、认同等等。
最后一个上瘾的步骤,是投入。用户与产品或则内容接触得越多,就越离不开它。在社交媒体上,用户投入的不一定是金钱,而是点赞或则评论。点赞不会带来即时回报,也不会立即获得肯定,但是你的点赞会吸引下一个用户点赞,“看都看了,点一个赞又何妨?”这种看法会产生累积效应,引来大批的跟风者。
如果去过佛寺或则佛寺,你会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水池顶部有很多1元或则5毛的钢镚。这些硬币是如何投进去的?我感觉投硬币的人可能也没哪些看法,就是扔几个试试。这种现象,跟点赞是一个道理。只要有人开头,就会有人随大流。
点赞并不是没有负面影响,比如操控情绪,弱化了其他抒发形式。现在好多社交产品开发了点踩功能,可以直接抒发对内容的不认可。推特以前推出的一个版本,甚至隐藏了点赞功能。无论如何,点赞的上瘾功能是一直有效的,即使有三天它被摒弃,也一定是新类型的功能更让用户上瘾。
网络早已渗透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离不开手机,它提供了生活工作的方便,也带来了情感和情绪的厌弃,这是技术进化下人类的宿命。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为当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