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马云
“纯路人,就想问一下,这个是真的马总吗?”
“你们有没有想过,万一他是真的马总……”
不知从何时起,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上,出现了一个名为“JV马总”的帐号,十分神奇,到目前为止总共收获粉丝数超过1000万,收获点赞数达6978万。
可就在该帐号造成这么大范围关注的同时,不管帐号发布的内容是哪些,评论区的网友们似乎永远都在激烈地讨论着一个问题,“真假马云”。
同样的身板,同样的妆容,再配上一副与马云本人有六七分相像的样貌,这名经常出现在镜头中的“马总”,其实任谁看了都忍不住会犯迷糊,下意识地来一句,不会真是贫道吧?
不过虽然问出这个问题的人再多,该帐号的营运者从来都没有作出过明晰的正面回应。
而在一直未改的暖昧心态之下,该帐号除了成功利用“马云”的著名度收割千万流量,并且还在追求流量变现的路上赚得盆满钵满。
坦白来说,在眼珠经济兴起的互联网上,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名人们总是难以逃避被关心、被讨论、被模仿的命运,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人红模仿者更多。
(女主播“冰冰范”)
近些年来,与“JV马总”一样想要借助名人标签博眼珠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步入带货直播间那突然蹦出的一水儿的“山寨版范冰冰”,不同的人卖着不同的货,可模仿借鉴的却是同样一张脸;
又或则是不少平台上一搜索便搜索下来的海量“刘强东”、“马云”等等著名大鳄,各种菜式“蹭脸”、花式“蹭格言”……
山寨名人
从样貌到形象到语录,一切细节看似巧合的背后,似乎也藏着大量的刻意包装。那些所谓的“山寨名人”现象,在本质上也是在借助大众的猎奇心理,去寻求一种更快更准的流量捷径。
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说的:“未来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短视频、直播间以及各类社交平台的出现,给了无数人自否认力的机会。只要有一台手机、注册一个帐号,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播出,都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围观与讨论。
被关注意味着流量,流量亦是生意。其实是听了太多一夜暴富的逆袭故事,走入互联网的门槛越低,源源不断涌向,幻想着才能一夜成名的人便越多,竞争便格外激烈。
但在这个被海量信息参杂的时代,混迹互联网江湖若果不打出一个清晰定位或是奇特标签,他人很难记住你,想要出名不容易,挣钱更是无从谈起。
于是乎,这些本身具有极大著名度的名人们,自然成了无数想省去探求试错成本,选择走捷径之人的天然流量池。
比如,不只有“山寨版马云”,更有“山寨版交个同学”。
2020年,背负巨大还债压力的罗永浩宣布步入直播间带货,与他的同事黄贺、朱萧木等人孵化了“交个同学”的直播新品牌,同时在行业内开创了24小时日不落模式,多品类帐号等新奇玩法。
但在罗永浩与交个同学的带货风格深受热捧的同时,在行业里这些不为人知的小角落,也曾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随大流者。
贴上“交个同学”品牌,穿上与“交个同学”极其相像的文化衫,再将帐号头像直接对标那张罗永浩官宣时所用的图片,甚至连视频中所推荐的二手号牌都要换成“交个同学”的,这么悉心刻意的包装之下,其实还真的会有不明真相的网友信以为真,罗永浩团队哪些时侯开始卖起二手车了?
复制容易,赶超很难。
先不说这样博眼珠的形式必将逃不过的热度与流量昙花一现的终极命题,这样的选择本身也会给不断复制别人风格的内容创作者招致更多的争议与风险。
据报导,近些年来由于山寨名星造成的纠纷案例并不稀少。前有2015年歌手汪峰曾以侵害姓名权、肖像权等理由将“草根歌手”丁勇告上法院,后有在直播间打着“为紫薇治耳朵”旗号火速出圈的女主播被网友讥讽“见钱眼开”,频频得罪争议。
流量的捷径走上去必然是省时省力,但走上这条公路必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最终迎接她们的是坦途还是死路,结局未可能。
这样的道理,其实这些在欲望与诱惑裹挟下源源不断涌向市场的山寨名人们也晓得,成也名人,败也名人。
无论再怎样悉心包装,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套上这样的壳子,也意味着堵住了无限的机会与可能,只能围绕一个“人设”左右打转。
甩不掉的同质围巾
现在在互联网中一股又一股被不断掀起的跟热潮下,大多数玩家在竞争激烈的流量场上只是一味地仿效模式,方式小于内容,一种新奇模式或是新奇玩法出现,便有无数人应风而动。
事实上,走入带货直播间,这样的现象愈发显著。
如同是以前火遍全网的“蹦迪带货”热潮。
在“美少女嗨购go”直播间成功收获千万流量以后,在抖音等一些直播平台上便迅速冒出了包括“老男孩嗨购go”、“银河少女饼干铺”等在内多个带货直播间,同样的佛绑带货再配上欢乐氛围组,但最终能真正长存的没有几个。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谓百试百灵的流量密码之中,不仅“蹦迪带货”,还有“娘娘式带货”、“卖惨式带货”、“躺平式带货”等等套路与玩法,可无论是哪一种,其玩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赢得更多人的关注,猎获流量。
在这背后,还有一个愈发鲜明的现象是,大多数通过新奇噱头被吸引进来的人大多只是以围观者的的身分在直播间凑个热闹,真正乐意出钱下单的只占少数。
与此同时,大量同质化的内容只会激化用户的审美疲劳,同行与同行间的无效竞争激化,大批的盲目随大流者只会摔得头破血流。
生生死死,起起落落。这条流量捷径的终局依然是,比起复制别人,不如沉下心来磨练自己,在同质化激烈的内容场上好好修练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