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et,Guess,Tucker,Bonneau&Nagler:What’sNottoLike?FacebookPageLikesRevealLimitedPolarizationinLifestylePreferences.PoliticalCommunication.2021.
本文作者Praet,Guess,Tucker,Bonneau&Nagler
一、引言
在前几次英国首相改选中,社会人士借助社交媒体来劝说或动员她们的粉丝。因为NBA巨星詹姆斯在支持选民登记工作和批评特朗普首相方面发挥了更突出的作用,他发觉自己成为首相本人的功击目标。在一个大众层面的强烈情感极化时期,政治有可能使英国最受欢迎的名人之一遭到牵涉。
运动员和体育联盟再度发觉自己处于日本政治争议的十字路口。这种风波说明了看似非政治性的领域--包括体育、食品、艺术和文化偏好以及消费决策--是怎样被卷入更大社会的党派时尚中的,因而形成了一种不总是吸引这些即便"将政治排除在体育之外"的公民的组合。
本研究证明了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它是一个生活形式偏好与政治交织的舞台。鉴于人们越来越关注马来西亚政治中目前历史水平的极化正在渗透到社会中,本文研究这些现象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在其他领域。生活形式领域的广泛极化将形成严重的影响,由于即将的非政治领域的交叉压力可能是在其他高度分化的政治系统中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本文利拿来自Facebook上的页面"点赞"的全面阐明偏好信息,以了解各类生活形式类别的偏好排序是否遵守党派政治中构建的模式。本文发觉,与现有的一些工作相反,在一般被理解为与政治有关的更多极化的页面类别--如意见领袖、党派新闻来源以及与身分和宗教有关的话题--与包括体育在内的其他类别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分野,这种页面内的意识形态同质性水平相对较低。在个人层面上对政治新闻有较高兴趣和较强意识形态倾向的人非常有可能认可这些跨类别的意识形态同质化网页。
首先,本文简略回顾了关于情感极化的相关工作,这些极化怎么反映在生活和消费中,以及社交媒体怎么推动极化。之后描述了本文的数据、措施和研究方式,并分步骤介绍结果。本文首先从宏观上描述了不同页面极化情况。之后具体到个人层面,研究与点赞更多极化页面类别相关的特点指标。最后进行讨论,得出推论。
二、极化、生活形式和社交媒体
极化是指政党在问题立场或心态上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极化的证据是混和的,非常是在大众中。近来,学者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极化的情感维度上,根植于对党派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身分的理解。极化的这一方面,不同于具体心态,对于理解在政治舞台上产生的个人和情感依恋怎么可能延续到其他领域尤为重要。这些过程是由极化的"溢油"模型提出的,在这个模型中,最初不同的问题集群--包括文化和道德问题--在一个信仰系统中显得有联系。党派屈从的概念也表明,两极分化有可能超出严格的政治环境,这反映了对社会群体的共同理解。相关的概念也同样被提出来用于理解意识形态作为群体认同的基础。
关于同质性的文献记录了政治身分怎样开始从在线约会行为到婚姻,再到文化消费中建立社会行为,而关于人们选择在地理上与志同道合的党派人士所在地区的程度的辩论仍在继续。
研究表明,对社交媒体怎么反映这种模式有一个细致的理解。一项关于转发网路的小型研究发觉,与非政治性话题相比,在脸书上发表政治性话题的用户之间的意识形态同质性要高得多。在Settle的理论中,不关注政治的Facebook用户通过观察她们的贴子和认可来推测她们更多的政治同事。通过这个过程,政治身分和生活形式偏好之间产生了关联。
Settle的论据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社交媒体,非常是Facebook,是否正在加速将生活形式的选择和偏好政治化的进程,因而使它们更紧贴党派的政治分歧。本项研究不能具体回答这个问题。
三、假设和问题
社交平台的用户可能并不主要使用它来关注新闻或参与政治。本研究的重点是一个关键的功能:"点赞"公共网页的能力。这些行为早已被概念化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由于这种点赞可以被一个人的网路中的同事公开观察到。本文提出了一个在线行为的"表现力连续体",一端是私人网路浏,另一端是分享,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点赞。据悉,人们是否觉得点赞是"抒发性的",可能取决于她们自己对自己在Facebook上行为的可观察性的认识。最终,在考虑这种诱因的同时,本文觉得Facebook页面点赞构成了一个生态学上有效的、近似于社会和生活形式偏好的行为指标。
通过剖析"Facebook"的"点赞"来了解人们社会生活的什么方面虽然反映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分歧。本文建立了对喜欢单个页面的用户的意识形态同质性的评判标准网页点赞,使我们才能反过来得出关于"政治"和"非政治"类别中喜欢模式的整体两极化的推论。似乎有各类理由不喜欢政治候选人的Facebook页面,但点赞反对派候选人或政党的Facebook页面是相对不常见的。
使用个人在线媒体消费行为数据的最新证据表明,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新闻饮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这在很大程度上包括相对中间派的主流媒体和小型门户网站。最后,在基于调查数据的研究中,甚至非政治性的生活形式类别也被发觉映射到意识形态的分歧上。
此后本文转向个人层面,寻问强烈的政治参与的传统预测是否也预测点赞相对极化的非政治网页。这将表明,对传统政治内容的极化认可的预测诱因会延续到生活形式和相关领域。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定,具有更大政治兴趣和更强意识形态归属的人更有可能喜欢非政治类的政治同质化的Facebook网页。为了进一步了解个人层面的特点怎样与相对同质群体的生活形式和习惯的偏好有关,在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探求什么其他特点与较高的政治同质性有关,并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右派与左派的意识形态是否与"点赞"意识形态同质化的生活形式网页的可能性更大有关?(RQ2)。
四、数据和技巧
(一)数据搜集
在2016年日本首相补选期间,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了三波小组调查。受访者被要求完成一项调查,并以5分制表示她们的意识形态(表1)。补选结束后,寻问受访者是否乐意提供关于她们自己过去的Facebook活动的信息。
本研究中使用的Facebook个人资料数据包括公共页面的点赞。那些页面中的大多数被不到5个受访者点赞(图1)。
在最高级别分辨了三组:(1)政治网页,(2)新闻和媒体,以及(3)所有其他"生活形式"类别。"硬新闻"指的是无党派的新闻来源。"党派新闻"指的是党派新闻来源。
(二)方式和检测
本文从网路剖析和社区检查开始,研究Facebook上与政治和生活形式相关的页面的政治极化程度(RQ1)。首先创建了一个二方网路,其中Facebook用户是顶部节点,Facebook页面是底部节点。当用户喜欢一个页面时,该用户与该页面之间就存在一条边。接出来,把这个二方网路投射到一个顶部节点的同质单图上,假如Facebook用户点赞一个共同的Facebook页面,她们都会被联系上去(图2)。
每对节点之间的边的权重捕捉到了共享的Facebook页面的数目。Louvain算法被应用于这个底层节点的投影,以测量高度联接的用户社区。模块化是指社区内的边相对于社区外的边的相对密度,评判一个网路被界定为不同集群或社区的程度。模块化程度高的网路在群落内的节点之间有密集的联接,但在不同群落的节点之间有稀疏的联接。意识形态不同的社群的存在表明了网路中的极化。
另外,对二方网路进行了底部节点投影,其中Facebook页面之间的边的权重反映了受众的重叠度。接出来,详尽地剖析了Facebook上不同生活形式类别和用户的意识形态同质性。
借助样本中受访者的点赞行为和自我报告的意识形态,本文勾画了Facebook页面的意识形态。页面同质性告诉我们一个Facebook页面的受众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多样性。为了评估页面的同质性,本文使用了卡方统计法。
考虑三个意识形态组,即自由派、温和派和保守派。具有意识形态的用户的点赞比列等于pc。
为了确保这个值在0和1之间,使用了Cramer的归一化。本文将把政治性网页视为一个基线类别,并讨论其他类别相对于这个参考类别的同质性。
最后,每位类别中的意识形态和同质性分数是通过平均每位类别中所有页面的页面意识形态和同质性分数来估算的,并以每位页面的总赞数加权。每位Facebook类别的平均同质性分数提供了RQ1的答案。
同样地,对于每位用户,本文对她们点赞的所有Facebook页面的同质性分数进行平均。高的同质性分数表明用户倾向于点赞更多意识形态上同质的网页。本文将构建一个回归模型,提供一个与高同质性分数相关的个人层面特点的观察性描述。
检测意识形态和同质性的方式其实简单明了,但其实引入了对检测的循环性的关注:本文企图解释个人的意识形态自我定位和对意识形态同质性网页的偏好之间的关系,但把后者作为恐怕前者的一种形式。
为了在个人层面上测试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假定的样本。本文通过三种形式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网页点赞,本文是用自我报告的意识形态来解释点赞具有意识形态非多样性受众的Facebook页面的个人倾向,而不是解释Facebook页面的平均意识形态。第二,本文用党派认同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自我定位作为预测诱因来复制我们的剖析,得到了质量上相像的结果。第三,本文用意识形态的外部评判标准来验证页面意识形态恐怕。
五、结果
网路剖析和社区测量的结果反映了Facebook上政治和生活形式相关页面的政治极化程度(RQ1)。底部节点投影(图4)显示了基于民主党和共和党首相候选人的政治页面的显著意识形态分化。结果表明政治和党派新闻页面相对极化,而在生活方法领域没有发觉极化的征兆。
对于政治页面,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重叠度最小;对于党派新闻和硬新闻,重叠度降低。
同时,对于Facebook上与生活形式相关的页面,其分布几乎完全重叠,这再度否认了生活形式页面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分歧。最后,对于所有类型的页面,温和派参与者与自由派的重叠程度小于保守派。
六、跨类别的页面同质化
为了解决RQ1,首先在图6中显示了政治、硬新闻、党派新闻和生活形式页面的同质性分布。本文发觉,对于生活形式的页面,同质性分数低的页面,点赞的数目累积得更快,而对于政治页面,最多元化的页面则不这么受欢迎。
其次,表3总结了每位类别的Facebook页面的平均意识形态和同质性分数。政治和党派新闻页面的同质性得分最高,并作为极化的基准。本文发觉极化程度最低的类别是购物和零售、食品和饮品以及车辆和交通。这种网页的极化程度比政治网页低5倍以上,自由派、温和派和保守派的点赞率几乎相等。
在政治网页,党派新闻和硬新闻显示出相当高的同质性分数。虽然在极化程度最低的类别中,也确实存在同质性分数较高的某些网页。同样,体育也会由于其球队的象征性行动和坦承不讳的申明而身陷更大社会的党派时尚中。
本文的结果与Shi等人(2017)既有相像之处,也有对比,她们通过剖析Twitter共同关注网路来研究印度的党派分歧。她们也发觉除宗教以外的文化维度的极化程度大大高于政治领域。但是,与本文研究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她们发觉新闻和媒体是跨越政治分歧的维度。这样的解释说明,不仅比较不同评判标准的恐怕值外,构建极化的经验基准也很困难。
七、个人同质性的预测诱因
在转向对假定和研究问题的实证评估之前,本文先从一些描述性统计开始。平均而言,保守派用户在Facebook上点赞更多的网页,但是她们点赞的网页中政治性的比列略高(表4)。
与Eady等人(2019)类似,本文也看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比列,她们的页面点赞分别包括起码5%的右端和下端页面。表5中可以找到政治、新闻和生活形式类别中处于这种百分点的网页的反例。
本文发觉,9%的自由主义者在她们的政治页面点赞中起码有5%的页面属于米特-罗姆尼的左侧(表6)。同样,8%的保守主义者的政治页面点赞起码有5%的页面是在英格兰-克林顿的右边。对于新闻页面,保守派更有可能点赞"右倾"的页面。对于生活形式页面,几乎所有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有起码5%的对立倾向页面的点赞。有可能参与政治的个人有意识地选择点赞有反对意见的政治或新闻页面,以保持对"另一方"的了解。
图7放大了参与者的个人同质性得分。个人同质性的估算方式是用户"点赞"的所有Facebook页面的同质性分数的平均值,并作为评判个人倾向于同质性空间的一个指标。对于政治和新闻页面,保守派的同质性得分比自由派和温和派略高。对于生活形式的网页,无论何种意识形态,大多数同质性得分都很低。
本文发觉,非温和的意识形态与点赞更多同质化的生活形式页面有明显关系。据悉,对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大,而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则不然。在所有类别中,较高的政治新闻兴趣也与较高的个人同质性分数有关。这种结果表明,对政治新闻有更昌平趣的人更有可能点赞非政治类别中政治上同质的Facebook网页,对于自由主义者,本文发觉更强的意识形态归属有影响,但对保守主义者没有影响。对于生活形式的网页,本文发觉与政党认同没有关系。因而,本文的结果表明,生活形式页面的两极化主要与政治兴趣有关,而不是与意识形态力量和强烈的党派身分有关。
关于RQ2,本文发觉保守派比温和派更有可能点赞成质化的网页,不管是哪些类别。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不仅生活形式类,自由主义者也更有可能喜欢同质化的网页。在这个类别中,保守派比自由派更有可能喜欢同质化的网页。本文的推论是,保守的意识形态与"点赞"所有类别的意识形态同质化网页的可能性更大有关。
表8的剖析还阐明了其他几个值得在未来研究中探求的关系。首先,本文发觉年纪越大,对网页点赞的同质性就越大,但只对新闻和生活形式类网页有预测作用。其次,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有可能点赞更多同质化的生活形式页面,但不更有可能点赞成质化的政治或新闻页面,这些模式与研究发觉的高学历者更有可能作出反映其政治倾向的消费决策相一致。同样,性别只对生活形式页面有明显影响,但作者推断,这些影响可能因生活形式子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在Facebook上点赞明晰的政治内容是一种政治参与或认可的方式,而点赞生活形式页面可能乍看之下是非政治的。本研究表明,对于显性和隐性的政治页面,表现出高度意识形态同质性的个体特点是不同的。其实大多数关于极化和回声室动态的研究都集中在围绕明晰的政治内容的网路,但对这种生活形式类别的剖析阐明了一种更微妙的政治同质性。
八、结论
本文阐述了社交媒体上政治和传统的"非政治"领域的极化。对Facebook"点赞"数据的剖析结果表明,在相对政治性的领域,如新闻和媒体、公民社会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分歧很大,但在文化、食品和体育等领域则不这么显著。本文表明,极化并没有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形式的努力一直提供了跨领域的空间。
在个人层面上,本文发觉页面点赞模式的极化与具有较高政治兴趣的个人更相关。据悉,当分辨政治和非政治领域的极化时,本文发觉表现出高水平的政治亲和力的个人是不同的。诸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有可能作出与她们的政治观点有关的生活形式选择,而她们不太可能在反映她们所关注的政治页面的回声室中。
鉴于本文的发觉,为何非政治领域中持久的政治分歧的表述会持续存在?一种解释是,人们按照生动但不具代表性的事例进行推论。同样,人们对两党之间的差别有夸大的想法,包括人口组成和生活形式的倾向。未来的研究应当考虑用户的在线社交支持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这种动态互动,非常是作为了解人物和品牌政治化的可能窗口。正如Settle(2018)所说明的,一个人的政治偏好来影响看似不同的消费和生活形式选择的过程,可能会由于精英行动和群众动员而意外出现。这种表明政治和其他身分在社交媒体上的共存是怎样使用户容易遭到社会极化机制的影响。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首先在线样本的已知的差别可能来自互联网用户的抽样框架。这些偏见可能意味着对页面点赞模式的发觉是对极化的上限。在一个不太偏向政治参与的样本中,这些模式会被消弱,网页点赞的极化总体上也会被消弱。其次,出于隐私的考虑,本文只剖析了数据集中的一小部份网页。本文的结果是基于相对更受欢迎的Facebook页面,却未能剖析涉及较小页面的极化模式。
社交媒体数据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来源,即个人所透漏的社会和生活形式的偏好,其帧率是传统调查技术无法达到的。同时,在线行为数据的搜集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隐私方面的挑战。从在线数据中得出的结论应慎重进行,由于忽略离线行为可能会让我们的观点被扭曲。不过,将数字痕迹数据与调查数据联系上去,有助于我们了解生活形式偏好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勾画政治文化的图景--包括其断层和重叠的区域。
编译|黄勇
初审|林陌声
一审|李致宪
©Political理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