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短视频是视频的一个分支,最早形成于菲律宾的网络社区软件Viddy,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将拍摄的视频剪辑成为30秒钟短片并上传至网络社区。自2016年起,短视频平台在国外迅猛发展,在培养了大批原创性内容生产者的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信息消费形式形成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深刻影响着网路环境和舆情形态。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详细剖析了近日发生的多起热点风波,揭示短视频在网络舆情发酵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政法机关深入认识网路生态、准确预判舆情提供参考。
短视频发展特点剖析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短视频在以下三方面的特点显现,对互联网生态的影响更为直接。
1. 各类主流平台掀起跨界布局短视频风潮
2. “10亿+日活”基本盘奠定流量基础
目前,国内稳居背部阵营的短视频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资讯类客户端;抖音、快手、微视、西瓜视频、梨视频等短视频直播应用以及B站等二次元弹幕网站。其中,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抖音、快手已经抢占背部的“双峰”地位。据抖音发布的官方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目(以下简称“日活”)已突破4亿;据快手官方报告显示,2020年初快手日活已突破3亿。而基于庞大用户群的陌陌视频号,自开放注册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日活就突破2亿。 “两超”加上“多强”,短视频总日活早已超过10亿,成为塑造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要力量。
3. 主流用户群体向中学生和农村倾斜
一是中学生群体。伴随网民的年轻化,短视频从一开始出现就遭到中学生的偏爱。北京大学院士张颐武剖析强调,短视频文化三大特征,即片断性、表演性和互动性,契合互联网中学生文化的重要需求,成为中学生文化重要的展示空间和互动空间。目前,青少年用户早已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数目最庞大的主流群体,由此衍生出用户痴迷、不良内容等影响中学生成长的问题日渐引发社会关注。 二是农村群体。随着短视频用户不断下沉,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应用在农村覆盖面较广。《半月谈》访谈督查发觉,短视频正成为农户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部分群众茶饭、工作之余还会打开短视频软件,部分农户还热衷于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快手短视频中农村题材占了绝大部分内容,因此被打上“土味视频”“低俗庸俗”的标签。
短视频舆情风险研判
与图文信息相比,短视频愈发深度嵌入社会生活,在各类平台巨大用户群体的加持下,给网络舆情带来新的表现形式。但是,短视频本身的碎片化、不完整、低门槛等缺陷,一旦叠加自媒体过度娱乐化、流量至上、内容淫秽粗俗等顽疾,也会诱发舆情风险和隐患。
1. 舆情发酵的新“策源地”
在“随手拍”“行走拍”十分普遍的移动端时代,短视频的现场感、即时性以及连续性,使得网路信息的可信度得到有力“背书”,因此,短视频成为网民抒发关注和诉求的主要形式,网络舆情由此爆发。如河南一视频博主发布视频称道县一精神病女子“锁妻”十余年,在微博舆论场导致轩然大波,公安、民政等部门虽然介入处置也难免网民的“口水”围攻;抖音用户爆光山东济南一中院贴错执行人地址,面对当事人电话投诉快手热门事件,工作人员心态粗鲁、拒绝认错,惹来网民追打。
不容忽略的是,个别短视频用户通过散布、嫁接等手段制造“假新闻”“假舆情”。典型如广东鹤庆的“虎啸龙吟”闹剧,7月2日,抖音、快手等平台有人发布短视频称,威宁县秀水镇大山里出现“龙叫”,经过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炒作,该消息由线上漫延到线下,引发了省内外每晚有数百人去凑热闹,当地政府因此不得不设卡劝返。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发觉,4名违法者将事发地视频添加类似所谓“虎叫”“狼嚎”等惊悚音质,同时附送“秀水鬼叫”“听鬼叫黑死人”“叫了我都不敢听了”等文字内容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传播。此外,如抖音上一段“女孩考上北大后跪谢妈妈”视频引起争议,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层出不穷的“摆拍视频”“假监控视频”问题也亟需步入平台管理者和监管部门的视线。
2. 舆情传播扩散的“主渠道”和“助推器”
短视频平台对舆情的传播、扩散、放大作用主要彰显为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指舆情风波在某个短视频平台出现爆炸式传播。这与信息传播权力下移有关,网络的去中心化意味着更多网民都是潜在的信息扩散出口,而短视频平台巨大的用户数目刚好才能为网路信息的“爆炸式”传播提供基础。一旦出现突发的、影响力大的风波,网民对信息获取的渴求显得尤为急迫,导致短视频平台上的信息出现井喷式下降。
另一种情况是跨平台传播,舆情热点的传播路径更多的是跨平台、多平台的,既有传统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剪辑加工,也有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联动传播,其结果就是一个热点风波同时成为多个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舆情也更加复杂、充满变数。
第三种情况是,舆情由短视频平台发酵,在其他平台扩散后升级。典型如江西初中生“钟美美”在抖音上模仿老师走红网路后,疑似其被约谈、视频被下架的消息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上传播,不但剌激了模仿视频的进一步传播,也将“钟美美”系列话题推上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怎样对待小孩使用短视频问题。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建议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网路热点风波表明,短视频早已成为舆情发酵与传播的“标配”,将总体舆情的传播速率、烈度以及复杂程度都提高了好几个量级。对于舆情处置部门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短视频的介入为新媒体生态内的网络舆情规律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想要及时发觉、对冲敏感信息,相关部门必须尽可能多地入驻各大短视频平台,这在实践中具有较高难度。机遇在于,对于覆盖这么庞大的群体来说,政法机关或政务部门做好传播引导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今年6月份,湖南宁乡一名街道干部宣传禁毒工作,经过“浏阳日报”抖音号剪辑发布后,短短30秒的禁毒短视频播放量达1.4亿次,成为禁毒宣传的“现象级”产品。面对由短视频引起的负面网络舆情,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为相关部门处置应对提供参考。
●
提高舆情敏感意识 迅速响应妥善应对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爆发速率在推进,涉事部门的响应速率也必须跟上脚步,甚至要与谣言传闻进行赛跑,官方只有快速提供有效信息,才能尽可能压缩负面情绪的发酵与传播的空间。因此,在短视频舆情大面积发酵之前,相关部门需迅速响应、妥善应对,防止信息向其他平台扩散,造成舆情升级恶化。此外, 从源头管理角度来说,各地政府部门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短视频平台的关注,增强自身对网路敏感信息的感知和发觉能力,为后续工作争取主动权。
●
联动公安网信部门 及时阻断有害视频传播
记录事发现场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不但才能唤起围观者的共情心理,凝聚抗议违规犯罪的共识,同时它像一把“双刃剑”,也会给被害一方带来二次伤害,甚至影响办案机关工作。在广州奶奶被狗绳撞倒后死亡风波中,多数短视频传播者均未将奶奶被撞倒的画面打上马赛克,甚至还有某些视频制作者对画面进行了多次回放。在各类突发恶性刑事案件中,现场视频或监控视频的广泛传播则更为常见,特别是一些针对男性的恶性刑事案件发生后,个别短视频自媒体对受害者评头论足,导致“受害者有罪论”论调猖獗。近期,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注意到,已有部份地方公安机关在警情通报中专门提醒网民不要传播与案风波有关的血腥暴力视频,获得了舆论的支持和认可。 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官方部门有责任引导短视频平台和用户对敏感案风波保持适合的参与度, 尤其是正在侦办调查的刑事案件,需要及时联系公安网信部门快手热门事件,查删有害信息,确保司法工作不受干扰。
●
压实平台责任 加强对主流用户群体的宣介引导
在舆论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下,热点舆情总会伴生舆论极化现象,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发泄裹挟着更多群体的心态,影响更多用户的抒发。短视频与其他社交媒体一样基于算法与推荐导致信息茧房效应,能够触发舆论极化和舆论撕裂。如前文提到的,短视频正在肆虐农村地区,深度影响中学生群体,而这两类群体法制素质和新闻素质较低,在识别不良信息、虚假信息以及违规信息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容易被短视频“构建”的偏离主流价值观的极端情绪欺骗,可能会催生出线下的极端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恐吓。特别是这两个群体的重合部份,即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他们因为父母忙于管教,过早地接触甚至沉湎短视频。从这个角度来说,治理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违法信息, 首先需压实平台责任,明确新闻事实和虚构创作的界限,如多数舆论在讨论虚假短视频时建议平台更改视频生产发布规则,加注视频标签提醒; 其次,官方需针对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举办宣传引导,培养公众的法制素质和理智态度,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