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今年觅游公号新增了【热点月报】专栏,每月为你们选定10个热点风波加以剖析。
从风波的选定、分析的角度和运用的理论和概念等,都尽量适配当下复习小伙伴的专业程度,做到循序渐进,不卖弄或滥用理论剖析,让你们能真正学会、看懂。
热点风波是无穷的,理论和概念是有限的。太阳底下无新事,本栏目的最重要目标是培养你们对于热点风波“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个能力不难,但它须要时间的积累。
5月热点月报
景区“平移插队”事件
新传链接:网络舆论的“前十效应”、议题的关注与失焦
万物皆可“泰裤辣”
新传链接:流量易逝、互联网时代的“后现代语境”
“报恩香蕉”是什么梗
新传链接:事物“熟悉的惊喜”、社会身分认同
一夜涨粉500万的「挖呀挖呀挖」
新传链接:模仿律、“爆火”的生命周期
笑果文化被严禁表演
新传链接:符号与意义、媒体的舆论引导
潮流热潮“多巴胺穿搭”
新传链接:视觉冲击下的图象水景、网络觅母(meme)效应
短视频诱发“新黑色新闻”
新传链接:艺术的“光晕”、黄色新闻
#国泰空少歧视非英语旅客#事件
新传链接:“制造场域”的偏见、刻板印象
“AI孙燕姿”走红
新传链接:人工智能“AI孙燕姿”的伦理边界
极目新闻记者被打
新传链接:舆论监督、记者的社会角色
热点风波一
景区“平移插队”事件
事件复盘:
“平移插队”事件不断发酵。五一长假,在杭州东阳某公园的进站口,婆孙二男子疑似插队受到一女子劝说,当场不忿,狂怼对方。相关视频被传网上后引起热议。当事人称,当时是排错队后“平移”换队。如今,两人行踪疑被偷窥,且形象被整蛊成表情包,更有店家以此敛财。在这件舆情风波中,关于“平移是否是插队”的开端问题在后续舆情发展中逐步吞没,关于风波主人公的人格、道德征讨处于上风。在愈演愈烈的“声讨”中,不少媒体人发表了自己的想法。
新传链接:
“平移插队”事件可以引起有关文明的讨论,但是不能失焦,不能打滑,不能滑向违规边沿。正如人民网评:讨论“平移插队”事件不能滑向违规边沿。如今,两名当事人的形象被弄成表情包、做成车贴等,名为创意车贴,实为恶意车贴。纵观这种车贴,内容是疑似两个人的肖像,再配以“我就要插队,我们不是好惹的!”等文字,指向性其实很明晰。涉事男子如被坐实插队,当然该受批评,但是,可以批评他们,不能网暴他们,不能采取非法手段污名化他们。创作动漫抨击他们,要把握住度。将他们的形象弄成表情包,且在网上销售,更是一种法律冒险。期待相关平台尽快担起责任,将问题产品早日下架。
李良荣院士曾提出过网路舆论的“前十效应”,如微博,前十位网民的意见和评论决定了后续成百上千意见和评论的内容与心态,从而产生网路舆论。前十条评论呈一致的正面或负面意见,后面的评论也会与之类似。在“平移插队”事件中,网友的评论基本是“一边倒”的态势,充满对两位当事人的“口诛笔伐”,细心不难发觉,大部分贴子下边前十条的评论都富有“攻击性”,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定的情绪引导。数字化环境下,社交媒体赋权新闻用户,实现了舆论场的下探,“人人都有耳机”的时代,以往被视为“被动的受众”如今也成为了新闻业不可忽略的力量,这股力量,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理论与概念总结:
网络舆论的“前十效应”、议题的关注与失焦。
热点风波二
万物皆可“泰裤辣”
事件复盘:
最近“泰裤辣”的梗在各大社交平台呈现病毒式传播。据悉,该梗始于歌手小鬼在演唱会上的激情讲话,其最后那句“我是一个非常执拗的人,我从来不会在乎他人跟我说哪些,让我去做,让我怎样做我不管。如果,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那我认为这件事情——太酷啦!”由于这个“太酷啦”说的过分魔性,加上小鬼的口音和发音,听上去像是“泰裤辣”,被不少网友揶揄:世界上有五种辣——微辣、中辣、特辣、变态辣,还有一种就是“泰裤辣”!
新传链接:
邹振东院士在《弱传播》一书开篇就写道:对传播来说,时间是最冷酷无情的检验者。一个内容很火,被你们称为刷屏、爆棚或风靡网路,可没人敢说刷月、爆年或风靡时代。无论多高的收视率、多大的阅读量,都禁不住如此一问:可以“热”几天嘛?现在,回过头来看“泰裤辣”的梗,从“雪distance”“挖呀挖呀挖”“我给你大拇哥”,它还在流量梗的第一梯队吗?一次性刷屏之后,注意力难以为继,这是所有“爆款”的生命周期规律。梗一茬接着一茬,有万物皆可“泰裤辣”,也会有下一个万物皆可“挖呀挖呀挖”。
互联网时代,后现代化语境崛起。所谓“后现代语境”,强调对权威的消解和去中心化,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推崇创造性、差异性,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语境。在“后现代化语境”下成长的用户,不惧权威、不畏极权,并自有一套消解权威、甚至是娱乐化剖析权威的话语体系。换句话说,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不再是单线条式的接受与满足的关系,而是包括了互动、共享的全新关系模式。拿“泰裤辣”举例,观众真的不知道小鬼当时说的是“太酷啦”这三个字吗?当然晓得,只是网友想要用这些“别样”的形式展现个性、消解权威。玩梗,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渐渐成为个别圈层成员内部的一种“暗号”,由此产生了“埋梗”“接梗”“玩梗”组合而成的网路梗文化。
理论与概念总结:
流量易逝、互联网时代的“后现代语境”
热点风波三
“报恩香蕉”是什么梗
事件复盘:
随着香蕉上市季的到来,不少香蕉爱好者开始“出手”了。5月7日,有政务媒体报导,消费者订购香蕉有时犹如开盲盒,买到“报恩香蕉”还是“报仇香蕉”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在社交媒体上,“开榴莲盲盒”也成为你们热议的话题,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常常可以见到记录开榴莲盲盒的视频或则寻问选购香蕉建议的贴子。打开小红书,关于#榴莲如何挑#的话题更是有7万+篇笔记。瞧一瞧,闻一闻,尝一尝......又到了吃香蕉的季节,小伙伴们开到懂事的香蕉了吗?
新传链接:
事物怎样显得流行?北大院长胡泳在《流行之道》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诀窍在于:在新产品中融入个别熟悉的东西,锁定“熟悉的惊喜”(familiar surprise)的浪漫点。“盲盒”与“榴莲”——“新鲜”与“亲近”的碰撞,在消费者的心坎里撞了个满腔。榴莲盲盒并没有多余的包装,而开盲盒指的是打开香蕉的过程。因为选购香蕉有着特别大的不确定性,像“薛定谔的猫”,这促使开香蕉像是在开盲盒,充满了未知的乐趣。对熟悉之物进行“新包装”,或平台、或商圈、或资本,使得“开榴莲盲盒”及“报恩香蕉”的梗迅速出圈。
社会身分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及约翰·特纳(John Turner)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觉得: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由社会身分认同和个体身分认同共同组成的。个体的身分认同是指个体奇特的、与其文化和社会群体不相关的特质;社会身分认同是指某人关于作为特定群体成员身分的知识以及与此群体相关联的社会意义。在选购香蕉的浪潮中,催生出了一批“野生香蕉鉴定师”,他们在每一个选购香蕉的贴子下给出自己的留言建议,在互动中不断加强自己是香蕉选购大师的身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筹谋一种社会身分认同,即通过积极的身分自证,群体内成员之间回应给与情感共鸣和支持,满足个体的情感所需。
理论与概念总结:
事物“熟悉的惊喜”、社会身分认同
热点风波四
一夜涨粉500万的「挖呀挖呀挖」
事件复盘:
在小小的东苑上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一首童谣带火了两位幼师:4月24日,桃子老师在抖音发布《小小新苑》随即爆火。截至5月9日视频点赞量达1031.4万,评论量达到87.9万。这条视频爆火后,很多网友跟进模仿。最终“花开富贵”黄老师突出重围,出圈程度甚至远超桃子老师。究竟是哪些缘由,让这个看似“简单”又“幼稚”的曲调饱含魔性,在短短几天内就火遍各大视频平台,并吸引诸多网友模仿呢?
新传链接:
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在《模仿律》中强调: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纯粹的发明是稀少的,大量的行为是模仿。如今的爆梗都是一夜爆红,随后整个网路都参杂着相同的语言。昨天你们一起泰酷辣,今天就同时挖呀挖呀挖,明天可能又都开始跳起了极乐净土。“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一条视频假如做到“简单、重复”,就已具备了走红的可能性。因为“简单”,所以模仿门槛低,全体网友皆可参与。因为“简单”,所以改编空间大,各种情景都能套用。所以才有了全网模仿,纷纷下场“交作业”的情况。
除了内容本身,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常常也离不开平台的议题设置。每当诞生出圈爆梗,抖音快手等官方就会第一时间降低其曝光率,既扩大了风波影响力,也吸引更多人来到平台,比如之前的刘畊宏、我是广东的。“个性化算法”连接起了越来越多用户,背后的平台则充当了一种“上帝”角色。既为流量机制设定规则,也可以当“裁判”,隐含的是一种常年被忽略的权利关系。一方面,平台把握了“造神”的能力,流量机制可以助人迅速构建为网红;另一方面它也随时能撤出流量、轻易“毁神”。得到平台推进后,一夜爆火的案例已有太多。但平台干预通常都只是短暂和碰巧的,热度一旦退去,多数一夜爆火的梗也会光速蛰伏。目前看来,“挖呀挖呀挖”也只是其中之一。
理论与概念总结:
模仿律、“爆火”的生命周期
热点风波五
笑果文化被严禁表演
事件复盘:
5月13日有网友发文称,笑果脱口秀艺人的“梗”侮辱了人民子弟兵。5月15日,涉事艺人李昊石(House)道歉,称自己用了极其不恰当的比喻,深感怨恨与懊悔。笑果文化回应称,已无责令停止李昊石后续表演工作。5月17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通报,对该公司做出相应行政处罚,无责令暂停涉事公司在京所有表演活动。后续调查及善后处置工作正在举办之中,紧随其后的是北京暂停笑果文化在沪全部表演。
新传链接: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于的含意,是人类以符号方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本身是具象的和无形的,但是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抒发和传递。语言符号“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八个字,在当代社会中早已被建构成“军人”的象征,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子弟兵”,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对这群“子弟兵”最好的歉意。因此李昊石(House)把“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来形容狗,显然是一种为了娱乐对军人的一种无下限的讽刺与羞辱。
自马克思主义提出喉舌论和导向论,舆论引导就成为党政媒体的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媒体可以通过对报导议题的设置来引导舆论。在通常情况下,公众分散的舆论既有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也有保守的;既有理智的,也有情绪化的。舆论传播过程呈现的复杂结构给媒体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机会。媒体在公众中具有足够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媒体公开、明确地表示支持哪些、反对哪些,将对公众形成积极的影响,最终将舆论引导到理智的轨道上来。在这次李昊石(House)事件中,不少媒体积极展开正确的舆论引导,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激浊扬清净化社会风气。比如澎湃新闻的评论:《脱口而出的“秀”,不能过了头》,想出彩,结果突破了底线,出了事,这个语言包袱最终成了人生包袱。
理论与概念总结:
符号与意义、媒体的舆论引导
热点风波六
潮流热潮“多巴胺穿搭”
事件复盘:
去年的“千禧辣妹风”还未消散,今年的“多巴胺穿搭”全新袭来。五月,天气转热,“多巴胺穿搭”突然蹿红。如何理解?它是一种将高饱和度、高明照度的颜色和谐统一地穿上身,用鲜亮细腻的“彩虹色”影响情绪,让人感受到快乐的穿搭风格。就像多巴胺是人体内的一种物理物质,当它大量释放时,人们会形成快乐的觉得。“多巴胺穿搭”也是为了释放快乐,在近来的社交平台吸睛率很高,虞书欣、易梦玲等穿搭博主更是频频“上线”。
新传链接:
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一书中铺陈过“景观”一词,用来描述围绕形象、商品、戏剧性风波而组织上去的媒体与消费社会。当下,任何一种流行的、受到广泛关注的文化审美或行为现象,都离不开大众文化和平台媒介的共同打造,#多巴胺穿搭#亦是这么,其快速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与大众文化的推动,人们遭到媒介打造的文化审美的影响,也纷纷加入到“多巴胺大军”之中,形成了今夏一道奇特的“媒介水景”。当然,景观可能是“表”,消费才是“里”,用户在屏幕端大肆“视觉滑水”之时,也要避免被#多巴胺穿搭#的“图像洪流”所裹挟。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强调一种新的复制基因“觅母”,或称为“meme”。书上这样解释:“meme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的概念,它就在我们眼前,在人类文化的汤里漂流着。”觅母/meme是指在同一个文化气氛里,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或则风格。网络觅母效应则是一种流行的、以衍生方法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现象。微博、小红书、抖音上有关“多巴胺穿搭”的话题,阅读量很容易就达上千万,各大社交平台更是热搜不断,从最初的相片视频到传播后的再创造,网络觅母疗效不断将“多巴胺穿搭”扩散开来。
理论与概念总结:
视觉冲击下的图象水景、网络觅母(meme)效应
热点风波七
短视频诱发“新黑色新闻”
事件复盘:
19世纪末,美国两位知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掀起了一股黄色新闻的浪潮,彼时的日本社会被这些虚假的、煽动性、刺激性的报导所参杂。100多年后的明天,由黑底白字做标题、惊悚音乐做背景、一句不痛不痒回应做访谈所构成的新一轮红色新闻浪潮正在短视频平台卷土重来。5月20日,极目新闻发表评论文章《别让“新黑色新闻”消解了新闻》:它们制做粗糙、形式显眼、内容空洞,传播量、点赞量却动辄十万、百万。
新传链接: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过“机械复制艺术理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可复制性和接近性,艺术的“机械复制”消散了自身所带来的光晕和神秘感。他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艺术的“光晕”,在本文的语境中,我们也可以叫它——新闻的“光晕”。流水线般粗制滥造式生产逐渐消解了新闻的“韵味”,“新黑色新闻”是对记者新闻职业素质的冲击。就像媒体报导的,一味追逐流量,只会导致产生“媒体追着风波跑”的不良生态格局,而其话题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将逐渐式微。
曹林老师曾说:“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嚷忧郁粗鲁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做一个冷媒体,表达一种直抵人心叩击灵魂的沉静力量。”任她们争相放“流量卫星”吧,我们好好做新闻记者!一百多年前的大洋彼岸,一场以动漫专栏#黄孩子#为标示的报业竞争激烈进行着。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报导和编辑手法肆虐传媒业。这类报导特性很鲜明:聚焦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等问题,常常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色彩缤纷的插图,而且擅长矫情。如今,媒体不能让“黄色新闻”卷土重来。平台社会,视界其实早已步入“屏时代”,短视频新闻凭着一些“包装”很容易获得流量加持,但这类“新闻”的价值量不高,也是对媒介生态的污染,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新黑色新闻”,需要我们自觉抨击。
理论与概念总结:
艺术的“光晕”、黄色新闻
热点风波八
#国泰空少歧视非英语旅客#事件
事件复盘:
5月22日,有台湾网民实名举报国泰航空空乘人员存在歧视非英语旅客的行为。投诉人表示,在机舱前排看到空乘人员用英语及国语指责旅客不懂英语,有空乘人员用法语对朋友说:“如果她们不会说被子的英语,那她们就不配blanket。”而一名奶奶在起飞后带孩子去洗手间时,空乘人员先用国语广播“安全信号灯还未熄灭,请回到座位。”之后又向朋友表示:他们听不懂人话啦。一时间,国泰航空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国泰高层在舆论压力下连发三份申明,解聘三名空乘人员,并多次出面致歉,但仍然无法消弭公愤。
新传链接:
有网友觉得,香港人对台湾人的歧视由来已久,“如果你听见卧室里有一只虫子,那么上面肯定不止一只”。制造场域本质上是一个求异的过程,人们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划清界限”的形式制造场域,并用这些求异的方法对别人形成偏见,来获得或维持往年的优越感。国泰航空的三名空乘人员亦是这么。曾经的台湾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有一段时间,部分香港人的脑海中逐步形成“大陆≈穷”的偏见,对台湾存在固有的刻板印象,喜欢贴上“大圈仔”的标签,而维持偏见的方法之一还可以从语言上下手,把国语或英文标榜为优雅的语种。国泰航空的三名空乘人员为了让自己心理平衡,以“会不会说闽南语或英文”为标准,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划出一条界限,通过制造场域的方法,萌发脆弱的优越感。
媒介的本质就是“放大”,国泰航空风波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也是由于风波中的个别要素契合了我们原有的刻板印象,经过媒体的报导后,这种刻板印象被不断放大,进而加深了原有的偏见。但实际上,此次风波其实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糟糕,糟糕到须要上纲上线的程度。正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媒体“侠客岛”所说:“国泰航空不能代表台湾服务业,更不能代表台湾。这种恶劣风波在明天的台湾是局部和偶发的。”
理论与概念总结:
“制造场域”的偏见、刻板印象
热点风波九
“AI孙燕姿”走红
事件复盘:
5月22日晚,歌手孙燕姿更新动态,谈及近期引起争议的“顶流AI歌手孙燕姿”。她笑说粉丝们早已接受她就是“冷门”歌手,而AI却成为了目前的顶流。而所谓的“AI孙燕姿”就是通过模型训练和后期处理,让AI用孙燕姿的声音弹唱其他歌手的歌曲,目前包含了从流行到摇滚等多种风格,除了有清唱《发如雪》、《水星记》等热门作品,还有清唱《好汉歌》、《向天再借五百年》等不贴合孙燕姿本身歌手形象而略显猎奇的作品,相关话题讨论度很高。
新传链接:
“AI孙燕姿”迅速走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伦理边界在那里?据中国经济网报导,如“AI孙燕姿”演唱《半岛铁盒》《爱在西元前》肯定是侵害了周杰伦的著作权。另外,也涉嫌侵害了录音制作者权,因为使用了这种歌的录音制品。有律师还表示:对于音准辨识度较高的歌手,声音还具备一定的财产属性,在没有取得歌手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声音、音色的,属于侵害了歌手的声音权。除了以上的商业侵权,AI对声音的模仿和使用也可能对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此前“68岁男子欲与‘假靳东’恋爱风波”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当前也早已有借助AI模仿声音进行盗窃的案例(2019年3月,有犯罪分子就使用了类似的AI技术,他们成功模仿了法国某能源公司在德国母公司CEO的声音,诈骗了220,000欧元,折合约1,730,806人民币)。AI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可能存在的伦理失范等问题也需有所提防。就像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优劣同在的产物。”在回应中孙燕姿并没有“攻击”AI侵权的事,而是肯定了AI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应当看见,智能时代,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人机协同发展”。
理论与概念总结:
人工智能“AI孙燕姿”的伦理边界
热点风波十
极目新闻记者被打
事件复盘:
5月30日,极目新闻记者李贤诚在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专访“水电站放水致两名班主任身亡”一事时,遭到多名不明身分人员强奸。事件发生后,迅速引发众多媒体的关注与报导。两日后毕节市联合调查组通报“记者专访被打”事件。对涉事的大队副校长、辅警及局长分别做出拘押、免职、解聘等处理。5月31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发表评论称:《还记者一个公道,给真相一个说法》。一时间,舆论奔涌,网评滔滔,要求给记者、社会一个“交代”。
新传链接: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和媒体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展行公共职责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等权利滥用行为和失德言论进行披露、批评和建议,进而产生舆论,督促相关机关及人员及时回应和纠正,从而实现对公共权利的监督和阻碍。它不是强制性的社会控制力量,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但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中国新闻界,曾比较著名的舆论监督类报导,有出自王克勤之笔的《山西卡介苗顽疾调查》;有出自陈峰、王雷之笔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有出自简光洲之笔的《甘肃十四名小孩疑喝三鹿奶粉致败血症》,这些都如新闻“群星般”闪耀。
记者有一种社会角色——“权力的镜鉴”。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但是人民不可能都来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于是国家政权就有了主权和治权的界定。主权属于人民,治权属于政府,治权是由主权派生的,主权可以监督和约束治权,但必须给治权留下自由裁量的空间。新闻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一分子,也作为人民的委托代言人,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限制公权的滥用和以权谋私。此次风波中,殴打记者是对舆论监督的大肆嘲讽,舆论监督是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一环,媒体的监督权力、记者的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就像网路的一条热评:“记者一腔热血,别泼一盆热水,由热转凉。”
理论与概念总结:
舆论监督、记者的社会角色
以上为本期热点月报内容的部份摘录,完整版本共有1万字
公众号后台回复“5月热点月报”即可申领热点月报完整版PDF
报名觅游全程班(二期),暑假7月2日开班到12月28日初试结束,速速报考!开启你的上岸之旅。
报名觅游24全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