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位当老师的同学聊天,他说:现在家长们总算不用害怕王者荣耀了。因为现今孩子们迷上新玩意儿了,抖音、快手简直席卷到爆。班里有个女儿由于在抖音发搞笑短视频粉丝好几万,成为班级偶像,被小女生们热捧,其他小男生也有样学样,搔首弄姿,各显神通。
他担忧地在自己的社交自媒体中写道:
“虽然原本也晓得她们玩游戏,但亲眼听到她们的投入,还是让我很震憾的,跟我们数学课本里的《城南旧事》、纳兰性德词选真的距离太远了,而这种纷繁矛盾的不同文化,正以奇怪的姿态叠加在这代男孩的头上。”
01
知道近来短视频火热,没想到早已火热到这些程度,点开视频,感觉满满的鬼畜风,惊呼现今的儿子早已成精。
这些有趣的小视频最大的功能就是给无趣的人杀时间用。有父母说小孩看那些短视频一看就没头了,常常能保持四五个小时。
抖音资深用户、13岁的初中生张同学说:
我挺喜欢抖音的,春节时父亲把他的闲置手机给了我,我发觉上面有个叫抖音的视频。打开一看发觉有很多小妹妹小姐姐唱歌,挺有趣的。后来还发觉竟然有很多王者荣耀搞笑视频,比如说鲁班潜艇抢龙、超级兵偷水晶那些我平常极少看到的视频都有。所以我把这种视频都订阅了。
有父母说,孩子就是课外时间放松一下而已,毕竟也就几个小视频,又不是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没有太大问题的。
那你就太高估小孩的自制力了!玩过抖音的大人都晓得:会!上!瘾!而且会严重破坏儿子的学习,给她们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指导。
02
快手宣称有7亿用户,必然有数目庞大的中学生群体。而现在快手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没有完善的中学生保护机制。
这会导致哪些后果?
如果机制不够建立,就意味着小孩子也能模仿吸烟饮酒、喊麦社会摇以及早恋早孕等,接受各类无下限的内容。
在这些常年气氛下,他们会培植出一套自以为正确的“快手价值观”,互相诋毁,一起成圣成帝,一人喝酒醉,再把佳人成双对。
你会发觉,平时温顺的妹妹妹妹,现在整天就抱着手机刷视频,连饭都不吃了。他们集体抱团,排斥这些故作高雅的人,坚信自己见到了真实社会,听不进劝。
你只要说一句快手的不好,他们都会炸毛,并举例他人一个月挣多少钱,有多少粉丝,有多火,将攀比炫富当作了人生追求,并奉为真理。
不仅这么,抖音都会让孩子们丧失专注力和思索力,人类是视觉植物,人生来都会听、会看,而读写技能,却须要经过多年教育能够把握。
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缺少对某个问题深入持久的了解和思索,这或许早已成了手机操控下的现代人的“通病”,“专注”状态正显得越来越难得。
一款类似抖音的APP,背后都是一个强悍的营运团队,有着专业的消费者行为学作支撑,用尽最前沿的科技,最详细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各类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塑造 —— 目的是哪些?为了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时间。
它带来的满足感太容易获得,而一旦你习惯了这些“唾手可得”的满足感,就不愿再去做这些“高投入”的事情了。比如在高度自律的状态下完成作业、思考问题。
有家长会抱侥幸心理:
不就是上短视频看个笑话吗?不至于吧!要知道,当小孩的脑部常年被这些“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都会渐渐对这些愉悦感脱敏。
久而久之,这种硬度的愉悦感早已满足不了,他们就会须要更高硬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剌激。
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 —— 比如学习,阅读,思考 —— 自然也就没有人乐意去做。
03
短视频中有什么女儿不能入的坑?
以下几种类型的短视频,是儿子不能入的坑:
1、炫富。在抖音上炫富的视频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晒别墅、晒豪车、晒奢华旅行。这类炫富视频对女儿的价值观养成很不利。我们刚才在抖音上随意一刷,就刷到一个四五年级模样的小学生在显摆一只父亲给她在美国带回去的鞋子……
2、骂粗话。抖音视频里常常有人骂粗话,家长根本防不胜防!这些粗口经常就不经意间从小孩嘴巴冒下来,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啥意思。
3、虐待植物。在抖音上,关于宠物的视频好多,有些人为了点赞多,不惜发布一些强奸植物的视频,获得更多的关注。曾经看见一个拖着猫擦地的视频,完全不顾猫的体会,这个视频播放量高的吓人。
4、自虐和苦情戏。在抖音上,虽然极少有那个吃灯泡、吃死牛肉这样的视频,但也常常会出现受虐或则玩悲情的视频,比如男生发布了剃光头的视频,引发很多人竞相模仿:美其名曰:为了流量,豁出去了!
5、无底线的搞笑。在抖音上,恶搞的视频太多,整老婆、整儿子、整奶奶……还有在扶梯门上粘胶水的,如果真有奶奶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孩子看了不学才怪!
6、宣扬早恋。在抖音上,流传一系列的“小姐姐你网恋吗?我御姐音。”的视频,抖音官方在挑战活动中,还做了推荐。如果一些中学生见到这种视频,并进行仿效,很可能会造成早恋行为。
7、老师搞笑中学生。一些年青老师热衷于把自己中学生的视频上传到抖音,比如,不会做简单的物理题、上课打困倦、课间出洋相等,更厉害的都会编剧恶搞段子,让中学生充当艺人……你问过小孩的父母嘛?人家答应了吗?
04
家长能做哪些?
叶子老师建议诸位父母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查,加强与小孩的沟通,最大程度上防止儿子成为类似现象的受害者。
不能隔绝网路,就更需要让儿子明辨是非
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还未产生,容易遭到不良风气侵袭,甚至遭到违纪、违法行为的侵犯。
之前在一些未成年孕妈、宝妈的视频下,充斥着一种言论觉得这些直播是凭努力挣钱的方法,是光荣的行为。还有些女儿表示,照葫芦画瓢甚至搔首弄姿只是为了好玩,并不是以非法敛财为目的。
各位父母,您看出这其中的问题了吗?此种是非颠倒的观念甚至比直播行为本身更为可怕,就算关掉了一个平台,还可以有另一个平台;就算关掉了所有的平台,还有线下的渠道。
因此,家长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借助各类生活场景来告诉儿子哪些是诱惑,及时发觉女儿不良思想的端倪并加以纠正。
青少年时期是女儿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重要时期,在大是大非面前,家长对女儿“错爱”、“宠爱”是三忌,原则问题上必须严格果断。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帮助小孩去认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什么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尤为重要。
当然了,家长也要注意理解女儿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青春期的女儿反叛心理严重,常会用与众不同来证明自己的勇敢、特立独行。
家长一定要让儿子明晰,“个性”并不是一味标新立异,不要为了不同而不同,更不能为了随大流,什么行为都去模仿,要有基本的价值判定。
走近、陪伴、关注才会了解女儿的变化
但人是社会性植物,未成年更是朝着爱和关爱成长,一不留神,就容易偏离正常方向。
通过前面我们对未成年主播的剖析就可以发觉,“00后”妈妈、“忧郁主播”等虽然都缺少足够的家庭关怀与教育。他们的直播行为本身也是一种“求关注”的蕴涵表示,需要在其他地方获得关注与关怀。
作为母亲要多陪伴女儿,最好的爱不是金钱的给与而是花时间来陪伴,这是哪些也取代不了的。父母要重视营造温情有爱的家庭气氛,用实际行动关怀宝宝,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放松,满足宝宝成长过程中的陪伴需求,而不是让儿子把这些须要诉诸网路直播。
当然,家长的陪伴除了须要时间,还要有智慧。很多家长在家的时间也是自己看电视和刷手机,这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给以宝宝足够的关注。比如,之前媒体爆出某款学习类APP涉毒,一些父母才晓得自己的女儿原先在这种学习软件上浏览过潜藏的“小黄文”“荤段子”!这何尝不是一种“疏忽”呢?
这些陪伴常识,家长不妨试试!
1.每天和儿子沟通做了哪些
家长很难仍然陪伴女儿左右,尤其是小孩念书后学业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下,对父母来说最简约有效的办法就是与小孩沟通,每天掏出夜晚的一小段时间让儿子谈谈明天都做了哪些,学了哪些,有哪些有趣的事。其中也包括小孩上网用了多少时间,都用网路做了些哪些,去了什么网站等等。
2.宝宝行为是否有异样
如果父母才能陪伴女儿一定的时间,孩子若有异动就更容易觉察。例如儿子是否长时间把自己锁在房间中,并且特别介意父母的步入。例如父母不留神误闯卧室,孩子会神色惊慌、突然关掉个别网页或则把手机藏起来等。或者,当手机被父母使用时女儿会变得十分紧张。您注意,他可能有哪些小秘密了。
3.集中上网时间是否下降
网络主播为了吸引关注和维持粉丝数,必须保证内容的定期更新,因此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许多未成年主播都是游戏主播,边操作游戏边配解说,必然要有一个集中的长段时间做保证。
所以父母若发觉女儿忽然手机不离手,或者上网时间大大降低却又不肯说在做哪些,家长就须要导致注重了。
4.管好自己的赃物
除了未成年主播,未成年人痴迷看直播,乃至花重金打赏主播的风波也曾被你们关注。
比如,2016年4月8日,福建省12岁的女孩小林(化名),为讨自己喜欢的主播开心,偷拿父亲手机充钱订购高昂的虚拟物品献给主播,一个月花了近3万元;
2016年10月至11月,浙江14岁的女孩小明(化名)打赏5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手机游戏,共计耗费3万余元。
除了平台自身的监管漏洞,未成年巨额打赏也有家长忙于的缘由在。
很多小孩都是偷用妈妈的手机进行打赏。在无现金支付越来越发达的明天,管好手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防范”家中孩子却是好多妈妈忽视了的问题。
这除了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
5.为女儿培养一两个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些做直播的女儿,并不是对行为本身有多么喜欢,只是“无聊”和“好玩”,以及吸引别人注意,以此获得关注和肯定,好奇心和虚荣感得到满足。而相比之下,回到现实中,学习过程常常是比较艰辛的,需要付出好多努力,还会碰到磨难。
所以父母不妨培养小孩一两种真正感兴趣的健康爱好,比如阅读、绘画、乐器、运动等等。这样宝宝在闲暇时间可以去做他真正感兴趣的事,不必非要在网路上打发时间。爱好带来的小成就同样会带给女儿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小孩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
但父母须要注意的是,爱好一定要是小孩的真正兴趣所在,而不是父母逼迫的。否则可能会降低宝宝负担,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