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雷锋精神通过他们手中的笔和镜片发扬光大,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一个公众的心中;50年来,一个又一个“活雷锋”也通过他们展现在全社会面前。解读不同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他们是雷锋精神的记者和传播者。不知道的是,他们也是雷锋精神的修炼者。他们以对国家和群众的无限热爱,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履行了记者的神圣职责。今天,当雷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学习,当“雷锋精神”活动
朱庆安(左一)在基层采访。(资料图)
朱庆安:诉说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朱庆安的采访不是很顺利,因为朱庆安很忙,联系了好几次,而且是在外面采访。3月21日中午,我们终于在单位见到了刚刚面试回来的朱庆安。趁着休息时间,我们和他聊了聊,聊了工作,聊了生活,聊了最近最火的话题——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坚持,是维系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可以说,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雷锋精神。”
朱庆安出生于1960年代。他从小就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在他的记忆中,他学的最早的歌是《学雷锋好榜样》。1986年10月,朱庆安应征入伍。从军10多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入党,升职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获三等功。
“在民国最艰难的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凝聚了人们的心,鼓舞了几代人的成长,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坚守,是维系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可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人,每个地方都需要雷锋精神。” 朱庆安说道。
1999年,朱庆安调到许昌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新的挑战。
每当提到“雷锋”这个词,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他与奉献、帮助他人、贡献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同事眼中,朱庆安是勤劳忙碌的。因为在每天出版的报纸上,我们总能看到朱庆安的文章,而且他发表的文章多得惊人。
2003年的一天,朱庆安通过报社热线接到禹州市古镇一位农民的举报,说他在医院给孩子看病时,使用了10多年前过期的药物。放下电话后,他立即乘坐长途巴士前往患者家中。详细了解情况后,他分别采访了镇医院和禹州市药监局,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在基层,下乡采访,用脚走出新闻,用心书写,诉说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我也在践行记者的职责。”
在去年8月底的“下基层、转变作风、转变文风”之初,朱庆安心中也有疑惑:作为社报部记者,每天和普通人打交道,我们还是要“走来走去”。“改变”?“行改变”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他原来的问题开始得到解答。不等于了解基层。通过“行走、转身、改造”活动,让我更多地感受基层,更贴近基层,让我的报道有温度和真实感,这也给我人民的报道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力量。虽然群众的很多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我眼里,这些事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们架起了政府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朱庆安说。
2001年11月,朱庆安在许昌县灵井镇接受采访时了解到,该镇大目庄村71岁的退休老人穆天佑晚年不忘用余力。全市第一家个人经营的农家书店成立,不少村民来这里免费借阅书籍。通过现场采访,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大量运用村民话语的《农民书屋:群众的“文化粮仓”》。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写信打电话说,穆天佑老人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每一次努力都有收获。作为记者,朱庆安将写作瞄准普通人,感受百姓的生活,感受百姓的温暖和温暖,亲近百姓,做到了“冷静做人,冷静做事” 》,创作了《为幸福出发》、《沼气点亮农民新生活》、《宋作莲的甜蜜生活》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雷锋说,‘做一个利民利国的人’。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我才明白记者的真正意义和责任。在基层,在农村,我用脚走出新闻,用心写。讲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也是在践行记者的本分,在这次基层采访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形飞跃。” 朱庆安说道。
图为2009年乔立峰在许昌火车站采访我市农民工到新疆采棉。(资料图)
Jolly Peak:好照片,在草根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这是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名言,也是《许昌日报》摄影部记者乔立峰最欣赏的一句话。
当我们到达 Jolly Peak 的办公室时,他刚刚在外面面试完回来,正坐在电脑前处理他刚刚在面试时拍的照片。谈话从照片开始。
“经典的新闻摄影往往充满强烈的情感力量。”
2009年8月16日,南阳市淅川县桃河乡吉家营村71户253人一路赶到许昌县榆林乡吉家营移民新村新家,成为南阳市第一批移民。丹江口库区,拉开了我省丹江口库区33万移民搬迁大幕。
为了拍下搬迁过程,乔立峰两天前来到了南阳的吉家营村。八月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汗流浃背的乔立峰穿着破旧的鞋子在搬迁现场跑了一天。通过镜头,他记录了移民们离开家乡时的不舍,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我市人民与移民之间的深厚感情。移民们还用他们的眼睛记录了摄影记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说实话,‘移民’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词,它总是让我想起‘去西口’、‘过境东边’这样的荒凉词组。家为国”,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乔利峰说道。
根据 Jolly Peak 的说法,场景是新闻摄影生长的土壤。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捕捉和拍摄隐藏在新闻事件或动态中的“决定性时刻”。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乔立峰不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基层,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基层。无论是项目工地还是企业车间,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田野,我们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勤劳的人在春天”、“农业综合发展惠及农民”、“小辛庄村幸福生活”等精彩、生动、生动的照片,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和关注。
乔立峰说:“新闻摄影界有一句俗语,‘要打动读者,先打动自己’。我认为,容易被感动的摄影记者,应该是感情丰富、仁慈的。只有这样, “很容易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动人的画面。我认为经典的新闻摄影往往充满强烈的情感力量。”
“要想走基层,顽强的作风是保障。”
2012年1月31日,春节放假后的第三天,当很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时,乔立峰提早来到我市部分建筑工地,为正在工作的工人拍照。 . 时间画面。
寒风中,乔立峰拍下的画面感慨万千,很美,也很吸引人。拍摄这些照片的前提是,Jolly Peak 和建筑工人一样,带着安全帽爬上梯子,寻找最佳拍摄角度。
“这么冷的天气,他们一个个地努力着,有的甚至过年都没回家,我很感动。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他们没有“好难受。他们最担心的是我到时候能拿到工资吗。当时我给他们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告诉他们如果他们需要帮助,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你当时是怎么想到留下你的电话号码的?”
“我只是觉得,如果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可以做一些我能做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乔立峰笑着说道。
乔利峰的办公桌上,剪贴簿整齐地排列着。我们拿起其中一本仔细阅读,里面详细记录了乔立峰自工作以来发表的每一幅作品。他说:“我有一个习惯,把我发表的每一件作品都记录下来,这样当我需要的时候就清楚了。”
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不禁会想,这些照片的背后应该有不少汗水吧!
石晶:用手中的镜头记录、反思、帮助
在专职摄影记者中,女性的比例非常少,石婧是少数之一。
“摄影记者首先要能吃苦,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忽略自己的性别问题,只要记住我是摄影记者,就和他们一起向前冲。” 说起女摄影记者的“苦难”,石静笑着说道。
“这是我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但我认为这也是最充实的一次年夜,因为通过我的镜头,我记录下了这些坚守的人他们的工作,非常充实和快乐。感觉。”
1月22日是农历十二月初二,除夕。
对于石婧来说,如果是前一天,她早就开始在家包饺子,忙着与丈夫和孩子分享家庭幸福,等着看央视的春晚。可下午四点多,石景干脆吃了点东西,拎起相机包就从家里出发,记录那些还在坚守岗位的工人。
带着儿子值班的环卫工李晓红、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徐敏、忙着为顾客准备年夜饭的厨师胡杰、23岁的徐爽——市公安局派出所的一岁民警…… 下午5:00到将近10:00,石静来回奔跑,用摄像机记录着他们在岗位上的忙碌。
拍完一组照片,石静就急忙回了办公室。选照片、处理照片、上传照片……在照片发表前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石景抬头一看,已经快半夜了。走出单位大门,听着四处响起的鞭炮声,看着天上的烟花,石景深受感动。
“上个大年夜是和家人团聚,30多年来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不过,我觉得这个大年夜也是我最充实的一个,因为我能够用我的相机记录下来。那些坚守岗位的忙碌,对于一个记者来说也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记者,我们要践行雷锋精神。首先,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肩负起记者的社会责任,用手中的镜头去记录,反思,帮助有需要的人,让人们摆脱困境。”
在摄影史上,有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饥饿的女孩》,就是1994年获得普利策专题摄影奖的南非自由摄影记者凯文·卡特的获奖作品——一个垂死的小女孩在地上爬行,一只白头鹰似乎在不远处等待她的死亡。但这张照片也引发了讨论:那个时候,是先救人,还是先拍新闻照片?
石靖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首先,你是社会的一员,其次,你是一名记者,”她说。“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帮助她,而不是举报她。”
通过手中的镜头帮助有需要的人,是石靖长期以来作为摄影记者的“基本原则”。
石晶采访了一位努力创业的盲人青年。他利用学到的技能开了一家小型按摩院。他身患残疾,不仅决心乐观面对生活,还经常鼓励身边的盲人朋友保持乐观。面对生活。采访中,石晶被这个盲人青年的精神深深打动。同时,石晶也发现,由于位置比较偏远我是新时代小雷锋 黑板报资料加图片,盲童的生意不太好。于是,她决定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个盲人青年乐观的精神状态,同时为他的按摩室做宣传。报道发表后,按摩室的生意越来越好,石景欣慰地笑了笑。
卖肾救妻的好丈夫,带着白血病移民新村的小女孩,遭遇车祸的小学生……这些急需社会救助的人,一个接一个,出现在石晶的镜头中,并刊登在报纸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广泛的关注,使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体现。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们应该如何践行雷锋精神?我认为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肩负起记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我是新时代小雷锋 黑板报资料加图片,用摄像机记录、反映并帮助有需要的人走出困境。”
徐廷和:扎根群众就像“电车组”
许昌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许昌日报》文化生活部文化口负责人,许廷和虽然不是许昌人,但对许昌的历史文化非常了解。
这些都是因为他平时接受采访时的认真和积累。正是这种积累,为徐庭和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是积累的,新闻采访的知识也是积累的。”
2月7日,农历正月十六,群众还沉浸在龙年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这一天,气温骤降7℃,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当天下午,许廷和跟随鄢陵县“仪表团”来到许昌县漳盘镇门道张村。寒冷的天气无法阻止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村民。他们坐在台下,认真地听着歌剧,不时受到热烈的掌声。
趁着戏曲演出的间隙,徐廷和走入群众,聊家事、聊豫剧,听取群众对“仪表班”的反应;走近演员们,听取演员们对新时代“仪表板团”发展的看法。,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听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思考。由于天气寒冷,在他们的提问和回答之间,他们的口中都充满了热气。
冒着严寒结束了许久的紧张采访,回到单位时,许庭河已是百花齐放。外面的烟花爆竹声接连响起。办公室里,徐庭河正在忙着草稿。此时的他,全神贯注,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年轻的父亲,还有还在“喋喋不休”的老婆孩子等着他回去吃元宵。
2月8日凌晨,许廷和写下《“仪表团”下乡,发表在《许昌日报》第一版“新年草根”栏目。看到新闻稿变成了字体,许婷一起笑了起来,昨天的寒冷变成了今天的温暖。
由于平时对“仪表团”的相关基础资料有比较清楚的把握,徐廷和所写的《仪表团下乡》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与当今时代息息相关,曾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韩维清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既要深入基层,又要向基层学习,要通过新闻报道弘扬雷锋精神,要亲自践行雷锋精神。”
作为我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60年代,鄢陵县豫剧团以自制滑板车为流动舞台,覆盖周边5省140多个县(市)。被誉为“电车剧场”。《德克剧团》深度报道也是许昌日报社策划的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社会的重点报道。
“时代变了,‘砖团’为农民唱歌的初心不变;条件变了,拼搏精神不变。” 这两个“常客”充分体现了筹划报道“德克剧团”的意义。
“我觉得这两个‘常数’不仅需要我们报道,更需要我们学习。这次采访不仅是基层采访,也是我们记者向基层学习的。” 说起写《仪表盘团》的感受,徐庭和如是。
说起这种“不变”,我们的话题转到了雷锋精神上。对此,徐廷和表示:“新时代,雷锋精神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就像'仪表团',雷锋精神不仅体现了我们要报道,更要学习和实践。”
记者如何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徐廷和想了想,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像‘仪表班’一样,努力工作,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责任。”
胡晨:不求轰动,求帮助
胡晨很年轻,是一名拥有三年新闻从业经验的年轻记者。所以,能“跑”的、精力充沛的年轻记者的特点,在她身上就体现的很明显。
正因为如此,她忙得连采访我们同事的时间都没有。终于等她面试完回来写完稿子,我们和她聊了聊她开始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以及雷锋的精神。
“我做的消息可能不会耸人听闻,但如果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我觉得是值得的。”
2011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晨来到禹州市诸葛乡诸葛村采访。看到地里的大棚,专业敏感的胡晨眼睛一亮:近年来,一些农村通过发展蔬菜大棚致富了。诸葛村有这么多大棚,应该是个好消息线索。
但与群众认真交谈后,胡辰的心沉了下去。原来诸葛村人想通过大棚致富,但由于种植技术、资金等种种原因,大棚成了他们背上的沉重包袱。
“他们(诸葛村的村民)有强烈的致富愿望,看到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我当时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我知道不是对农民来说很容易,所以我尽力了。我可以帮助他们。” 胡晨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
从诸葛村回来后,胡辰联系市县两级有关部门进行补充采访,并撰写了《诸葛村的混乱》通讯,发表在《许昌日报》上。《诸葛村之乱》出版后,诸葛村的情况迅速引起了禹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要求一切观念要立足群众利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帮助人民致富。,采取“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循序渐进”的工作措施,积极帮助诸葛村村民解决当前问题。
听到这个消息,胡辰心里松了口气。这时,她想起了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2009年夏天,胡晨还是实习记者。当时,本报资深记者捡到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病重,没钱看病。稿件登报后,社会各界纷纷捐款,使群众得到及时救治。
“那件事让我很感动。虽然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报道给当事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带来温暖和帮助。” 胡辰说道。
“学习雷锋精神,我觉得对于我们记者来说,首先就是要专心工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做好新闻报道。 "
直到现在,胡晨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上班时的艰辛。
“当时我们去村里,路很长,情况也很陌生,我们只是走了一会儿,遇到拖拉机就摆摆手,让我们搭便车。就这样,我们一路走,一路采访。”胡晨笑着说。
去年下半年,开展了“深入基层、转变作风、转变文风”活动。结合活动的开展,以往深入基层的胡晨走入基层的次数更多了。
去年10月的一天,尽管秋雨连绵,胡晨还是先是从许昌市乘坐了许峪城际公交车到禹州市,再乘坐城乡公交车到了莫节镇大建村。禹州晋安煤业有限公司已经快中午了。通过实地走访和与矿工的认真交谈,胡晨了解到,过去两年煤炭资源整合给煤炭企业和煤矿企业都带来了重大变化。
胡辰回到单位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不顾一天奔波的疲惫,胡晨在办公室打开电脑,连夜写了一篇时事通讯报道《一个矿工眼中的煤矿变迁》。由于采访扎实,报告真情实感,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深入基层、转变作风、转变文风”活动开展以来,胡晨以基层为新闻源头,深入群众和基层,收集撰写新闻稿数十篇,以实际行动践行记者作风。使命。
“爱和奉献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记者来说,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爱和奉献需要我们写好报道,深入基层,贴近群众。” 胡晨道:“草根,我会继续走下去,我们修炼雷锋精神的天地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