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收集资源网

古人文章好的开头与结尾,有人总结说虎头豹尾是佳作的绝配

网络整理 2022-05-14 23:02

原庄西华中国读书

《中国读书报》正在订阅中。欢迎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政编码 1-201

古文很讲究开头和结尾。有人得出结论,虎头豹尾是绝世佳作:虎头威风凛凛,有令人信服的气势;豹尾是豹子杀死猎物的利器。最强大的部分。但看了很多名家的文章,感觉并不是个个都有个吓人的虎头,最后都放出了自己的绝招,大显身手。我觉得一篇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应该像苏轼在给谢敏诗的信中所说的那样,“该做的事,永远做,不能停下的事,永远停下来。”这些话听起来平淡无奇,分量不大。事实上,它们自然是最稀有的。当然,还有作者的设计,其中包含吸引人和有趣的因素。文章开头普通粗俗,结尾多此一举拖沓,永远不会有好的阅读效果。

文章的开头很关键。阅读领域崇尚个人自由,强制和分摊只会让人厌倦。即使打着“必读”、“宝鉴”等条幅来吸引观众,也不能强求读者。热门读物和文章有趣、合理、幽默、迷人。简单来说,文章开头的职责就是“引人入胜”。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告诉(和暗示)读者不要错过这里的好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有创意的句子尽快俘获读者,让我舍不得放手,舍不得把目光移开,直到我读完这篇文章。为此,名家总是动脑筋,用各种修辞手法。很多年前,我买了一本网红的书,当我翻到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句粗俗的白话给打招呼了。我认为这样的书被放弃是很自然的。

切入正题、开门见山的题材比较常见,古人深有体会,使用时往往有不错的表现。汉代朱甫《与彭冲书》开篇,特意加了一条精心设计的“手筋”:“据说智者顺时而为,愚者逆理。于正也。”谁不想按时计划,按理办事?印剑就在不远处,就算是因为某种原因失去了良心,也一定会被这一声正直的叫喊唤回理智。在这里,善与恶、智与愚的对立,作者通过抽象学术理论,将问题提升到生死的层面。然后作者引用了一个读者(接受者)熟知的非常相关的历史事件来作证,从抽象回到现实。开头如此雄辩,读者岂能不服?有信心并愿意学习,听取作者的意见是正确的方法。

欧阳修从直切主题入手的方式也非常考究和老练。 《五朝陵官史序》是一篇约四百字的短文。文章开头,“哇!盛衰之道,虽称天命,非人事之事!”他捂着脸叹了口气,提出了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按照常理,欧阳修当接着又开始了一段,慢慢开始推理。但《传》是评论文章,一定要简明扼要,结论要尽快付诸实践,以免文章出现空洞、抽象的问题。欧阳修的本领确实很高,在这一声惊天动地的惊呼之后,他迅速将这位历史上可怜的悲剧人物——后唐庄宗皇帝推到了风口浪尖,让宏观的论点融入微观的事实之中。高举轻落,这样一个事实与事实的结合,一个清晰的开端,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他们想知道命运与人事之间的微妙联系是如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身上实现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文章往往气势非凡,称其为“老虎头”也妥当。但这只是文章的开端之一,并不是作者必须遵循的套路。

问答式开头常出现在名篇文章中,适应读者求知、提问的需要。大部分文章都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他们干脆把问题放在前面,把问题放在开头,借机拉动正在思考或发呆的读者深入正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文章的良好开端。适合令人信服的目的。王安石的《聘医》只有一个精髓,那就是称自己为“好医生”,让人放心,治国权杖会交给他。起初,他问:“一个人有病,十个医生能治好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人有病,十个医生可用,好吗?读者有常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应该是有原因的。还没来得及思考和列举发文章后官方结尾话,作者就已经解释过了,读者们乐于省脑,听听作者的分析。

发一个新颖而令人困惑的论点,并借此机会带领惊讶的读者到作者那里解释这个论点的合理性,也是文章开头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沉从文《桃园与袁州》开篇:“全中国的文人,大概从唐代起,就注定要读一段《桃花源》,所以把桃园当成了天堂。”没有人读过它。你读过陶谦的名著吗?可是“命中注定”,这话是从哪里来的!作者果断,读者面面相觑,自然不知道作者会解释什么。接下来,文章为读者形象地描述了桃园的风光、桃园的物产和桃园的风采。作者期待读者向往的阅读反应。王安石的《送孙政序》也是如此。 “偶尔大家也是,自己也是君子。”他把一种人们想都不想也习惯了的行为模式直接摆在了读者的面前,狠狠地问,你是想做人群还是绅士。平时模棱两可、乱七八糟的,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立即反应和是非的利弊。被问到后,只能听作者分析,顺从自己,顺从别人,坚持自我意识。当然,在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做君子的选择是重新确定的。不用说,这个选择一定符合作者的意图。

上面提到的几个开场白,对于细心的读者来说,并不难理解。周作人文章的开篇是另一种做法。他更喜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隐藏精心设计。说话的时候,就像和人聊天一样。作者不喜欢玩噱头,直言不讳地爆出一个晴天霹雳,引得读者喘不过气来。没有虚伪的态度,自然更能彰显作者的功力。例如,在短文《苍蝇》的开头,周作人告诉读者,苍蝇是他儿时的最爱。被细菌覆盖的讨厌的苍蝇如何在作者的身体里变成了“可爱的东西”,这引起了读者追问底线的兴趣。开头和正文的衔接非常贴切,挂了胃口的读者只好听作者的鼻子。

一般来说,注意文章的开头,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开头的优劣主要看与主体的衔接是否通畅流畅,成功地将读者引导到文章设定的主题。 .

让我们看看著名文章的结尾。意思说完,要及时停止。结束文章的方法并不简单。 “豹尾”这个词太抽象了,不能形容文章结尾的所有好方法。一般来说,末尾的文字应与文章的标题紧密相连,并与文章的主体形成一个整体。结尾还应富有张力,可以合理地延伸文本的含义,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如果能在最后继续贡献与该主题相关的新话题,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那将是锦上添花,对提高文章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文章篇幅有限,不可能无穷无尽。结束不仅是一次讨论和对话的结束,也是另一次讨论和对话的开始。古人在阐述文章事实时不应该“穷尽”,而应该给读者留下参与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著名文章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明末清初,历尽沧桑的贵族公子张岱岱住在一处废弃的荒园。他的《开元记》用简短的文字描述了一个被战争袭击后被遗弃的凄惨花园。 ,描述了快元新主人的悲惨生活,但作者从未表示遗憾。住在快远。世间万物,名不虚传,口才好。”文中看似含笑,但读者肯定会思考文中人物落入尴尬境地的原因。对这些经历过巨大财富和荣誉,在危险的世界中坚守人格底线,拒绝额外的诱惑,甘于贫穷的人,自然是有敬意的。结尾延伸了文本的意义,这也是作者期望达到的阅读效果。

已婚的张爱玲似乎更了解女性,她可以从女性的角度批判性地看待这个不公平的社会。 《女人》一文,在描述了男权社会中女人的身长之后,在最后写下了这一段:“以美丽的身材取悦他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为女人而嫁的女人,可以归入这一类,不可否认,拥有美丽的身体和以身体取悦人,拥有美丽的心灵和以思想取悦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就像水一样,一不留神,很快就会从你的视线中流走,但一想,就别有用心了。听上去轻佻,看似很随意,但读者却能感知作者给出的寓意,明白有作者对人生五味的感悟。不碍事,独处:女人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身体,而男人不必以某种形式(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和思想)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获得生存的机会?这样的结局超越了“女人”的标题,引出了一个更值得读者深思和细细欣赏的话题,而类似的讨论一直是作者散文和散文中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 我推测虽然张爱玲并没有发下任何拯救世界的伟大愿望,但她的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一颗净化众生的热情。张爱玲的散文散文从头到尾都是用心写的。在《论写作》中,笔者有中学作文老师提醒作文开头和结尾的记忆。看了张爱玲的散文,感觉启蒙老师的建议是让她记一辈子,受益一辈子。

说到结局,还有“做”和“不做”的问题。韩愈的文章被批评过于“做”。赵毅将他与杜甫进行了比较,说杜没有露出任何痕迹,而韩也太露出了。周作人说韩愈的文章就像是一场戏剧表演,他做到了。头。我觉得《给陈送的书》的结局在韩语中可能是个例外,力大无穷,无迹可寻。整封信是为了表达对陈的敬意,目的自然是拉近与陈的关系。如果只是在结尾处套话,只会堆砌讨厌的赞美,只会吸引有一定文化品味的人。接受者的不良反应。文末作者只说明了为什么提交给陈的作品有改动的痕迹,没有改写,看似轻描淡写,却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陈学识的感激之情,并尽最大努力表达自己的心意。与陈的关系。相信这样更能满足陈的自尊心,增加他对韩的好感。在现代作家中,胡适在写文章时不喜欢太做作或太暴露,但他确实提供了一个例子,叫做“豹尾”。 ”,足以让读者(这里是听者)冒出冷汗,但这样的结局在胡适的专注中极为罕见。

袁洪道是明代一位善于写文章的作家。当我读到他文章的结尾时,乍一看,如果我没有注意,但仔细想想,我会发现作者使用结尾来改善文本的意思。例如,《灵岩》旨在理清女性性别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列举了各种与女性无关的古代亡国事例后,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亡国罪是否只存在于性方面?紧接着这个问题,便是笔者有力的回答:“相市库有湛露之宝,潮中无夷人之仇,越入白溪有什么好处!”意图包含作者的问题,请读者认真思考女性天真和亡国的真正原因。 《奚陈正府慧心集》末:“喻友陈正夫兴趣甚深。故《慧心文集》所描写的几卷本更有趣;实录也是。哎!谁说一个人如皇子,官如皇子,人如皇子,能知利益的人就是这样!”叹了口气,将作者倡导有趣生活的诉求渲染得淋漓尽致,与整篇文章相吻合。思路完全一致,达到了作者将这个思路提升到更高位置的目的。

李钰在《闲情偶遇》中说:“在外地写字,有办法把师父和人骗进书里。书的开头应该有一句醒目,见之惊骇,不敢弃之,亦是之法。难分离,这就是方法。”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考试。太严肃了,但也需要在开头和结尾,都有巧妙的表演。不过,炫技和哗众取宠,虽然有些功能不值得提倡。整体来说,开头和结尾的想法应该是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力量,但不应该矫揉造作,也不生硬,应该顺其自然。无中生有,为文本创造情感发文章后官方结尾话,它不能有一个好的和自然的开始;而且应该是停下来,喋喋不休,喋喋不休,这个结局顿时让人讨厌。但从哪里开始,从哪里开始,何时停止,如何结束,正是作者犹豫的地方。不过,我觉得虽然掌握和实施关节比较难,但我时不时提醒自己,认真写文章,积累了经验,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作者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本文为中国读书报原创。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

读书 文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