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电(中央电视台记者 常亚飞)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博士生在网上销售SCI论文已有十年,至今已售出100多篇论文。SCI稿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利润上百万,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上以卖学习资料为名写论文、买卖的商家不在少数。买卖报纸违法吗?背后反映了哪些问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博士生十年卖出100多篇SCI论文,获利上百万,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在淘宝平台搜索SCI论文写作时,各种“SCI论文写作技巧”书目映入眼帘,价格从20元到50元不等,偶尔还有100元到100元不等的商品。 300元。这些产品将暗指提供“SCI等论文写作服务”。如果你咨询客服,他们会让客户加微信私聊,说他们永远不会失去联系。
商店会隐含地表示它提供写作服务。图片上的黑色字体似乎是一个密码。其他提供写作服务的商店也有相同的标志。
咨询客服后,客服要求记者添加个人微信咨询,以免被平台发现
记者尝试添加商家微信后,对方询问学历、专业、职称、字数、发货时间、是否需要举报等信息。到数万美元。即使加了微信,商家也只接受文字咨询,拒绝语音或电话交流。
客服要求客户提供相关资料论文中价格策略可以怎么写,然后进行报价。记者提供的普通纸论文中价格策略可以怎么写,售价4000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告诉中国之声记者,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理办法》,为他人撰写论文并在平台上出售,是典型的违法行为。违规行为。
朱伟:比如篡改别人的研究成果的人,比如明明说别人的论文是别人写的,或者是替别人写发表的。这种情况是典型的学术问题。结束行为。如果涉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在认定后,各学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如果是老师,一定要确保科研成果不会被计算在内。近年来,也出现了多起因发表论文而导致学术不端,最终被取消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资格的案例。
朱伟表示,这种业务非常隐蔽,平台难以监管,但如果用户主动举报或公开举报,平台应承担相应责任,并及时处理同类店铺方式。
朱伟:平台经营者不好监管,因为他没办法判断这本书卖不卖,但真正谈及核心问题的时候,就跳到这种工具上的实时聊天。但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被曝光了,而且之前也被媒体曝光过,所以平台应该知道的,所以一旦被人知道、发现或者举报了,那么平台就会承担关闭或者关闭的责任。封锁商店。.
记者随后联系了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员,报道了相应的内容。新闻稿发布前,当记者再次点击该商户的店铺时,页面提示“店铺不存在或店铺已关闭”。对此,阿里巴巴公众与客户沟通部工作人员曹杰表示,对于此类提供非法服务的店铺,平台将一一处理,从严处理。
记者报道后,该店在新闻发布前已经关闭
曹杰:长期以来,平台严禁商家提供征文服务。对于此类违规行为,平台立案一案,处理一案。在实际管控中,我们发现部分商户通过变异词、引导到社交软件交易来规避平台管控。我们鼓励消费者在发现此类现象时积极向平台举报。
对于目前在论文乃至SCI论文的销售中出现“野火烧不灭,春风又吹”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机构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任范修娣同济大学教育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认为,论文发卖反映了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教育评价标准和制度存在表面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只做SCI”的倾向是不健康的。
范修娣:教育科研的学术成果不只限于SCI论文,而是因为SCI论文看起来高大上,可以数一数。那么这样非常简洁或者非常清晰的量化数据往往成为行政管理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政绩。很少有人会真正关注SCI论文的实际质量,这也是为了出售SCI论文。提供了可能性,形成了市场。
范修迪表示,目前买卖SCI论文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不成正比。一些师生发表SCI论文往往与某个学术团体的利益挂钩,学校一般不会主动调查核实,除非经过调查核实。媒体接触。
范修迪:SCI论文其实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因为长期以来,借助SCI论文,个人学者可以在本次人才帽子评选、职称评选以及科研评价、人才引进、项目绩效等方面进行评选,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术单位在本学科的学校排名评价、国家资源配置等方面也具有诸多优势。另一方面,如果SCI论文被交易或者我们说造假,被国内同行发现的可能性其实是很低的,而且风险远低于学者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中文造假论文。如果造假SCI论文收益高,风险低,SCI论文买卖市场很大。现有的学术评价和管理导向或体制机制,其实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范修迪建议,要重视基层学术界对学者教学和科研的评价,取消只看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严惩买卖SCI论文的行为。 .
范修迪:俗话说,无利为时未早。学术组织买卖SCI论文的问题表明,学术组织在学术评价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上可能存在问题。对论文的评价还要注意论文的实际内容和贡献。要坚决杜绝把SCI论文简单当作高质量成果、政治成果的现象。这么低质量的SCI论文其实毫无意义。自然地,买卖市场就会丢失。